只要中国仍然坚持改革开放的道路走下去,中国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包括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没有哪个国家能与中国相比。那么,要想赚钱,要想办企业,就必须进入中国市场。在这样的情况下,民企老板们为什么不早点布局,早点拿出战略规划来呢
据媒体报道,由上海一批商界名流和省级商会组成的上海最具影响力的民间商会之一“上海新沪商联合会”,联合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在对全国150家民营企业进行的“2014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指数”调研中发现,2013年,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安全感这一指标在10分制中仅得到6.09分,勉强“及格”。这项调研结果显示,“政策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感”是造成企业家不安全感最主要的根源,占31.5%。
对此,民企老板表示,他们既十分焦虑,也十分纠结。
纠结,可以理解,无非就是在是否移民问题上拿不定主意。事实上,相当一部分民企老板,已经是双重国籍,其家人也大多已经移居海外。所纠结的是,在国内的财富是否需要转移,何时转移。
至于焦虑,就真的很难判断了。因为,不同的老板,焦虑感也是不同的。笔者的观点是,对多数民企老板来说,所谓焦虑,不过是给自己找了个台阶,给自己的外在风光和内在脆弱找一点平衡,给自己不再有过去那样的创业热情找个理由。
事实也是如此,中国的第一代民企创业者,很多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即便活跃在商场,大多也是心生退意。毕竟,年龄不饶人,市场也不饶人,过去那种完全靠胆量和勇气拼杀的年代已经过去。现在的商场,不仅需要勇气和胆量,还需要知识与谋略,需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和魄力。
恰恰相反,近年来冒出的民企老板,与第一代相比,在知识、谋略等方面,确实远高于“第一代”。但是,内外环境却与“第一代”有着很大的差距。就外部环境来说,近十多年来,并不是一个鼓励民企老板创业的时期,也不是鼓励民企老板创新的时期。相反,是一个鼓励民企老板投机、不劳而获、钻政策空子的时期。
我们并不否认,“第一代”民企老板,他们的财富形成过程,可能带着原罪,如偷漏税、制假造假、坑蒙拐骗等。但是,有一点必须肯定,他们的创业精神值得欣赏,吃苦耐劳作风值得自豪。绝大多数创业者,都在创业过程中付出了巨大代价、巨大努力。他们的财富,既存在原罪,更多的则是心血和汗水乃至鲜血凝成的,是值得自豪和欣赏的。
与“第一代”民企创业者不同的是,近十多年来的民企老板和富豪们,他们的财富形成就要快速和容易得多。股市、楼市给他们带来的财富形成和增值,真的是“第一代”民企创业者连做梦也不敢去想的事。也正是因为财富的形成过程过于简单、财富的形成速度过快、财富的形成结果过于辉煌。因此,也让这一代民企老板完全失去了创业的热情和冲动。他们寄希望于这样的日子能够再长一些、再多一些,甚至来得更猛一些。
可是,已进入中等收入行列国家的中国,这样的故事重新出现估计很难了。新的一届政府成立以来,围绕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市场竞争条件、改善政府与企业关系所作出的努力,已经比较明确地告诉民企老板们,依靠投机发财的机会和可能已经越来越少。
既然没有了投机的空间和通道,或者投资的空间和通道非常狭小,于是,这些民企老板,不禁焦虑了。但笔者认为,民企老板不仅应将眼睛死死盯在政策环境、市场环境、人才环境等方面,发出焦虑呼声,而且应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部分民企老板焦虑,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给自己不想创业创新找台阶,同时,想给决策层施加压力。
可以肯定,决策层绝对不会在这方面给部分民企老板们新的空间和通道,不会再容忍民企老板们通过股市、楼市等谋求一夜暴富。相反,会在政府、资金、资源等方面,对民企投资实体经济、进入垄断领域等给予更多空间和支持。笔者认为,其实,民企老板不应以焦虑为借口,或许更该重拾创业热情,力争将企业做大做强,同时,积极参与争取企业生存环境的改善,并担当应有的社会责任。
据有关机构调查,目前,中国的民企老板们,有一半以上都在准备移民。笔者认为,只要中国仍然坚持改革开放的道路走下去,中国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包括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没有哪个国家能与中国相比。那么,要想赚钱,要想办企业,就必须进入中国市场。在这样的情况下,民企老板们为什么不早点布局,早点拿出战略规划来呢?为什么要心生焦虑呢?要知道,深化改革的核心之一,就是规范市场秩序、市场行为,让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如果老板们不是只想着趁乱取利、以不规范行为获得个体利益,就应该相信未来的中国市场,可以给老板们带来更大的利益,而不是焦虑。
[责任编辑: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