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商业  > 正文

国内净水器虚假宣传频现 行业和企业标准五花八门

2014-05-29 09:16 来源:新京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巨大的消费需求推动中国净水器市场的快速增长,但准入门槛低,导致市场混乱,不少商家没有研发,买零部件组装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有厂商宣传其产品对糖尿病、高血压等有疗效,甚至可以抗癌。虚假宣传屡屡发生。市场乱象背后,是各种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五花八门,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标准。

  虚假夸大宣传大行其道

  我国净水设备市场迅猛增长,2013年同比2012年增幅高达74.5%,净水器市场竞争趋向白热化。

  在市场高速增长的同时,“活性炭”、“微滤”、“超滤”、“反渗透”等技术概念在净水器厂商宣传上频频出现,还有厂商主打宣传“离子活化水”、“矿化水”、“小分子团水”等水概念,另有一些厂商则主打“美容”、“祛斑”等功能。

  记者发现,最近不少商家打出了诸如能量石、弱碱性、活性、富含氧等健康概念,有的甚至声称是功能性净水器,对糖尿病、高血压等有疗效,甚至可以抗癌。但按国家规定,净水器不允许添加功能性材料,也不允许宣传除净水外的其他功能,不允许宣传有任何治疗疾病的疗效。宣传治病功效明显违反规定。

  对此,业内专家表示,为了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很多企业炒作概念、夸大宣传,鼓吹净水器的健康功能。

  北京公众健康饮用水研究所所长李复兴表示,净水器主要有两个功能,一个是净化功能,把自来水当中可见的和不可见的有毒有害物质,残留的污染物尽可能净化。另一种是带有一些功能性的净水器,比如负氢离子水机,目前在韩国日本等国比较流行。

  “现在在国内,功能性净水器还是炒作比较多一点。国内研发就几乎是空白。”李复兴如是说道。

  同质化严重质量良莠不齐

  “中国现在净水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重视科研技术,更没有原创技术。模仿比较多,所以造成净水产品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李复兴告诉记者。

  目前市面上净水器的内部管路设计都大同小异,均由PP棉、颗粒炭、压缩炭、RO反渗透膜或超滤膜、后置活性炭,一般是4或5级依次首尾相连组成。

  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副秘书长徐东生曾说:“一些净水机生产企业没有技术研发部门,就是买来净水机的零部件进行组装,关键的过滤膜也是捡便宜的买,有的使用十来块钱的过滤芯。许多家庭作坊式企业卫生条件和产品质量根本无法保证,生产出的产品漏水、漏电,口感差,致使市场上净水器产品质量良莠不齐。”

  业内人士认为,对于净水器所使用的材质、过滤材料以及相关的零部件,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就连净水器的滤芯等关键配件的制造也缺乏统一标准。此外,也没有对口的专项质检部门。

  “统一标准缺失使得净水器市场鱼龙混杂,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穷,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危害了行业的形象。各类净水器和净水器零部件、原材料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净水器生产、检测、维修规范的制定已成为当务之急。”净水行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唐建星曾说。

  在净水行业专业人士看来,造成目前净水市场乱象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国内对家用净水器缺乏统一的强制性的国家标准。

  行业和企业标准五花八门

  事实上,目前净水器不是无标准,反而是各种标准五花八门,不仅有推荐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还有国外的如美国NSF标准等。

  据记者不完全调查,目前已有的净水器国家标准有2个,正在制定的净水器国家标准有4个,已有的净水器行业标准有16个,正在制定的净水器地方标准1个,美国NSF净水器标准6个,各种企业自己的标准据估计有数百个。

  以RO反渗透水质处理器(RO纯水机)为例,住建部、卫生部、环保部等都有各自的行业标准或者规范,针对同一类产品,不同的政府部门就已经有五个标准。

  企业本身也会制定相应的标准。例如由轻工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批准,美的公司牵头制定的RO纯水机标准;还有由家用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批准,沁园公司牵头制定的RO纯水机行业标准等。

  不过业内人士称,这些标准要么覆盖种类不全,要么不是统一的国家标准。

  实际上,我国净水器系列国家统一标准的制订曾在2007年正式启动。当年6月,浙江省慈溪市举行“全国家用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净水器及其系统标准化工作组启动大会”,来自有关政府机关、卫生监督部门、产品质量监督部门、科研单位、检测机构、行业协会以及制造各类净水器的领军企业共二十多个单位的负责人和专家们共商制订净水器国家标准大计。但时隔7年至今仍没有正式出台。

  专家呼吁,为了市场更健康的发展,国家应该及时出台统一的国家标准,且强制执行,扭转市场乱象。 新京报记者 梁薇薇

  国内净水器标准情况

  已有的净水器国家标准:2个

  ●GB/T19249—2003 反渗透水处理设备

  ●GB/T19837—2005 城市给排水紫外线消毒设备

  净水器行业标准:16个

  ●CJ3023—1993 活性炭净水器(城镇建设行业标准)

  ●CJ3026—1994 饮用水一体化净水器(城镇建设行业标准)

  ●CJ/T3066—1997 内磁水处理器(城镇建设行业标准)

  ●CJ/T119—2000 反渗透水处理设备

  ●CJ/T204—2000 生活饮用水紫外线消毒器(城镇建设行业标准)

  ●CJ/T168—2002 纯水机(城镇建设行业标准)

  ●CJ/T170—2002 超滤水处理设备(城镇建设行业标准)

  ●CJ/T169—2002 微滤水处理设备(城镇建设行业标准)

  ●ZBY99007—1989 矿化水器(原轻工业部标准)

  ●QB1979—1994 人工矿泉水器(原轻工业部标准)

  ●YY/T0280—1995 电热蒸馏水器(医药行业标准)

  ●HG/T3313—1998 电子式水处理器(化工行业标准)

  ●HY/T060—2002 中空纤维超滤装置(海洋行业标准)

  ●HY/T068-2002 饮用纯净水制备系统SRO系统反渗透设备(海洋行业标准)

  ●HJ/T270-2006 反渗透水处理装置

  ●CAS124—2007 电解制水机(中国保健协会标准)

  地方标准:1个

  ●上海市地方标准

  ■ 观点

  “安全和健康是两个概念”

  净水器净化之后的饮用水健康吗?

  李复兴表示,饮用净水器过滤之后的水也不见得就健康。安全和健康是两个概念。“举个例子来说,现在我国净水器市场50%使用的是RO反渗透系统,也就是RO逆渗透膜技术所做的净水器。这种出来的水安全但不健康。因为RO逆渗透膜技术出来的是纯净水,不仅去掉了很多有毒有害的污染物,同时也去掉了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大量的国外医学报道,长期喝纯净水不但对人体没有健康作用,反而有负面作用。”

  根据国家现行的《生活饮用水标准》GB5749-2006规定,自来水硬度不得超过450毫克/升,也就是说,人们所喝的水硬度只要不超过此标准,即为安全。

  但遗憾的是,不论是我国还是国际上,目前尚没有关于健康水的标准。在世界卫生组织现行的饮用水标准中,也没有提出水质硬度基于健康的标准值。

  “全世界的饮水标准都是安全标准,目前健康水标准还没有出来,所以我们研究所研究二十年了,以此作为重点课题研究,就为了找一个健康水标准。这个标准在不久的将来将作为研究成果公布。饮水不但要安全而且要健康。”李复兴表示。 新京报记者 梁薇薇

  ■ 使用常识

  常更换滤芯至关重要

  净水器的工作原理多是通过各种滤芯(例如PP棉、活性炭、反渗透膜等),去除水中的部分杂质污染物,进而达到净化水质、去除异味的目的。因此,在购买净水器时选择合适的滤芯尤为重要。

  “选购净水器时要注意净水器‘水土不服’的问题。”李复兴说道,目前有很多国外净水器进入中国,但是各国的水质情况不一样,尤其是中国地域广阔,南北方、河流上下游、沿海内陆等的水质条件都不一样,因此,一款净水器走遍天下是不可能的。所以对于消费者来说,要根据所在区域的水质情况,选购合适材质的滤芯。

  据介绍,我国不同地区的水质不同。北方地区高硬度水质和南方石灰岩地区,水中钙、镁离子含量较高,容易结垢,应选购带离子交换树脂滤芯的高级过滤净水器。如果是生活在河流上游的居民,如广东等地,不必选择反渗透净水器;而生活在江河下游的人,如江浙地区,则以反渗透净水器为好,能更有效地滤掉杂质、有机物及农药残留等。一般来说,直接装在水龙头上的净水装置,使用的是微滤膜或介质滤芯,效果会比超滤稍弱一些。

  购买合适的滤芯后,“在使用过程中,时间过长两年三年五年甚至不更换滤芯也是不科学的。”一位净水行业人士表示。

  家用净水器的滤芯属于耗材,要定期更换。滤芯少则3个月,多则半年必须更换。一般来说PP滤芯3个月需要更换,活性炭滤芯6个月需要更换。

  专家指出,长期使用净水器后,水中的杂质会堵塞滤芯,活性炭滤芯会吸附饱和,如不及时对净水器进行清洁和换芯,净水器不仅起不到安全饮水的作用,还会因为机器本身的二次污染,给家人的健康带来威胁

  因此,李复兴建议,使用净水器时一定要注意三点:常维护、常清洗、常更换必要的材料器件。这三点除了消费者要学会外,更多的是销售净水器的公司要加强服务,主动提醒和上门更换。 新京报记者 梁薇薇

[责任编辑: 王伟]

视 频
  1.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称“穷得只剩钱”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近日,浙江义乌一名男子在网上不断炫富,还用百元大钞点烟...

  2.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关注台湾食品油事件

图 片
    服务专区

    投资流程办事指南往来手续联系我们Q&A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