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人士表示,公司自2001年借壳上市之后一直是管理型公司,地铁的运营、维修等具体工作由其它外包公司承接
■本报记者 桂小笋
连续十年营业收入均过亿元,有着丰厚的利润且经常实施现金分红,然而,员工人数有些“少的可怜”。 A股上市公司申通地铁把这些特点全部集于一身。公司2013年年报显示,在职员工仅有19人,5名技术人员、6名财务人员、2名行政人员和6名管理人员。
大多数投资者普遍认为地铁运营并不属于轻资产行业,因此,申通地铁的员工人数如此之少难免让人生疑。对此,《证券日报》记者以投资者的身份致电公司咨询相关事宜,公司人员称,之所以员工人数比较少,是“因为公司是管理型的公司,地铁的运营、维修保护这些事项,都委托给了其它公司,有很多人在为地铁服务”。
管理型公司形成源于重组
记者查阅资料了解到,申通地铁原名为上海凌桥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于1992年5月19日经上海市建设委员会批准,采用社会募集方式设立。公司股票于1994年2月24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公司原属城市供水行业,经2001年6月29日股东大会决议通过进行资产重组后,于2001年7月25日起正式更名为上海申通地铁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变更后属轨道交通行业。
不过,申通地铁的员工人数却长期维持在20人以下,由于员工人数和业绩情况反差明显,曾在今年引发媒体对此的报道和质疑。记者以投资者的身份致电公司,相关人士解释,形成这种状况主要是因为申通地铁是管理型公司,2001年借壳上市之后,公司一直是这种经营模式,地铁一号线的运营和维保等人员都是委托给其它公司。
为何公司将地铁一号线的运营、安保、维修等业务委托给其它公司?上述人士解释:“这是历史问题。地铁运营关系到民生问题,原有的地铁运营公司已经很成熟”。
该人士进一步解释,“申通地铁和委托运营的公司有一个长期合同,约定原则性的条款,在此基础上,每年再签新的合同,(合同价格)参考市场的变化。我们是协议价格,可以看到地铁运营的(业绩)有所下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委托方单位的员工薪水在上涨,人员成本在增加”。
一季度净利润锐减
申通地铁的主营业务是上海市地铁一号线的经营权。2013年年报显示,这条地铁线路给公司带来了约7.17亿元的营业收入和约1.2亿元的净利润。不过,从年报中可以看出,在最近两个会计年度里,公司的营业收入有所下滑。
对于营业收入的下滑,公司解释,“2013年新线开通带来一些换乘客流,地铁一号线本线段客流略有增长。但是,随着乘客换乘选择的日趋多样化,一号线的换乘客流占比也呈上升态势。在凸显网络化运营便利和实惠优势的同时,由于内环以内轨交线路密度的不断加大,且新线运营日趋成熟,乘客在网络中的换乘方式有了更多的选择。报告期内,一号线平均乘距下降,导致平均票价下降,因此,营业收入略有下降”。
而申通地铁2014年一季报的表现更能说明问题:一季度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1425万元,同比下降幅度达到45.14%。公司解释,日常运营成本上涨导致净利润下滑。
不过,从上述人员的答复中不难看出,未来申通地铁面临的主要问题除了地铁线路增加一号线平均乘距下降之外,还有维修、运营成本上升带来的成本控制问题。“随着运营年份的增加,后续的维修成本也将上升。”
[责任编辑: 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