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实体商业继续大扩张 与电商并非“你死我活”
中国铝业高管被调查上市央企急需制度反腐
据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消息,中国黄金集团公司原总经理,现中国铝业公司总经理孙兆学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值得注意的是,孙兆学作为上市公司———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距离其走马上任刚满80天。6月27日,中国铝业召开股东大会,关于孙的选举议案共获得98.82%的赞成票。同日,在公司第五届董事会第十次会议上,孙兆学全票当选为副董事长。这表明,孙兆学仅仅履职80天。
“审丑疲劳”用来形容近期贪腐官员频频落马,不过分吧?官场上的大地震,一个接一个,连惊讶的感觉都没有了。没有仔细统计国有企业高管落马的数字和频率,印象中觉得不比“纯官场”来得少,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民营企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一般没有“贪污”这项罪名,因为企业是老板的,盈利归老板天经地义。而国有企业则不然,企业亏损只是面子上不好看,破产的危险几乎没有,更不需要“跳楼”;企业经营好的时候也有问题:如果企业高管确实有经营之才,拿高薪酬似乎说得过去,如果是靠垄断地位获利,那高管拿高薪就不那么服众。在实际生活中,二者很难区分清楚。不过,国有企业大面积、高频率地出现贪腐,除了经营管理上的漏洞,恐怕更多的是体制方面的问题。
实体商业继续大扩张与电商并非“你死我活”
据报道,截至目前,永辉超市已在全国116个市(区/县)开设门店,门店总数达到304家,已签约未开店数为165家。据永辉超市半年报显示,由于物业交付推迟等原因,公司2014年上半年开店速度有所放缓,新开门店11家,但签约门店大幅增加至167家,门店储备充足支撑未来规模快速扩张,预计全年新开门店规模有望达到50家。公开资料显示,永辉超市每家店面前期投入大约为3000万元,60家店需要的流动资金约18亿元。
在电商的冲击下,实体店的萎缩似乎势在必然。然而,实体店并非一败涂地,逆势扩张者也大有人在。有消息说,近两年,国内超市发展势头迅猛,大有超过国外大型超市的势头,如百联集团、永辉超市、大商集团以及华润万家等,近两年店铺都在增加,可见,实体店依然有其生存价值。正所谓“有人回乡归故里,有人漏夜赶科场”,实体店显然没到活不下去的地步,甚至还有局部繁荣的条件。但是,实体店运营成本高、房租等支出居高不下,确实也对扩张形成压力。消费习惯的改变,特别是年轻一代使用电商的日益普及,都对实体店的生存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连万达这样的大牌,也有人对其商业地产的前景产生怀疑。这有点像人们对媒体业态变化的质疑:广播来了,人们怀疑纸质媒体消亡;电视来了,人们预计广播走向死亡;网络来了,前面的媒体都被怀疑濒临死亡。结果是,被怀疑的“老”媒体只是相对衰落而已,至少到目前还都各享其乐。商业业态的发展,会不会也是这样呢?
“上市前美化业绩”遭质疑上市后快速变脸无法责罚
继一季度巨亏5000余万元成为IPO开闸业绩变脸“第一股”之后,半年报再次披露的亏损,半年高达8046万元的亏损额,奠定了牧原股份次新股“变脸王”的地位。这家于今年1月份才登陆资本市场的农牧业公司,因其上市前后表现出的巨大业绩反差,不断被质疑。面对种种质疑,公司把业绩滑坡归因于行业。现在,上半年遇冷的生猪市场已回暖,但上半年的惨淡成绩,或已难使牧原股份为其上市第一年交上满意答卷。是否仅仅因为“猪价低迷”造成的亏损?显然不能说服市场。有投资者认为,牧原股份毛利率突降,或是因为其上市前过度美化了业绩。
上市第一年就出现业绩大变脸,速度未免太快了。但这是事实。可能所处行业有些特殊,养殖业确实受市场价格影响较大,但是为了上市不惜报喜不报忧,上市公司恐怕难辞其咎。
值得注意的是,在牧原股份的上市公告书中,曾对一季报业绩做出盈利预测,预计盈利2300万元以上,与实际结果差距近8000万元。这一差距未免过大,不能不招致投资者的不满。此外,牧原股份在2012年IPO过会前毛利率一直保持在超出行业平均水准一倍多的高位,其养猪成本也远低于同行的现象,显然上市前有靠调节成本美化业绩之嫌。从监管角度看,这种美化业绩是一种财务游戏,似乎还难以称为造假,所以不能处分。如何杜绝和防止此类行为的泛滥?看来监管还有更多的细节需要研究,更多的漏洞需要堵住。
上市公司独董再出管理规范既懂事又独立尚需时日
据报道,中国上市公司协会12日发布《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履职指引》,对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义务和职权等进行了界定。这是中国自2001年推行这项制度以来首个针对独立董事履职的制度性文件。根据要求,独立董事应当保持身份和履职的独立性,无法符合独立性条件的,应当提出辞职。独立董事的连任时间不能超过6年,原则上最多在5家上市公司兼任独立董事。在职权方面,独立董事除享有上市公司董事的一般职权外,还拥有特别职权,包括:重大关联交易事项的事先认可权、聘用或解聘会计师事务所的提议权、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的提议权等。
中国股市上引发的争议性制度安排不少,独立董事制度算一个。本来,设立独立董事是要形成上市公司内部的制衡制约机制,进而促进公司决策的更为合理,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但由于制度设计缺陷,独立董事发挥的作用饱受争议“既不懂事,又不独立”成为人们诟病最多的地方。不少企业的独立董事,甚至成为退休高官的领薪处,被质疑是以往权力“发挥余热”,有腐败之嫌。为什么国际上公认的好办法、好制度,到我们这里就变了味呢?看起来,还是权力对经济生活的介入过深,权与钱的界限不清,行政力量掌握的资源过多,导致一有空子就有权力牟利的机会。什么时候真正形成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力量,什么时候才能较少出现权钱交易的腐败。
[责任编辑: 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