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今日推荐  > 正文

学者称2014年财税体制改革有望全面启动

2013-02-25 08:54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厦门大学和经济参考报社23日联合举办“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高层研讨会暨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春季预测发布会”。综合多位学者在会上就财税体制改革发表的意见,2013年营业税改增值税扩围很可能成为突破口,2014年财税体制改革有望全面启动,改革力度甚至可能超过1994年。

  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平在会上表示,根据十八大报告精神,2013年财政部将大规模推进营改增,这将成为本次财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2014年财税体制改革有望全面启动。此次财税体制改革将是一次“大税改”,比分税制改革涉及的范围更大,这一过程可能需要5年左右的时间。

  张平还在会上作了专题报告,详细阐述了他对应该进行的“大税改”的理解。张平说,财税体制转型是要从基于工业化的财税体制转向基于城市化的财税体制。基于工业化的财税体制,主要税收来源于以增值税为主的工业部门,90%来自企业,而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发展”,因此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统一了征税规则和中央与地方的税收分配规则。未来基于城市化的财税体制,应该建立财政收入与支出的统一规则框架,将纳税义务与享受公共服务相连接。建立面向城市家庭和个人的征税体制,形成企业和个人两大税收基础,逐步建立起地方税制,增加财产税、消费税等地方税种,同时降低现有各类名义税率,优化税收结构,提高直接税比例,降低间接税比例。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收支关系,让财力与事权相匹配,加大财政透明度,积极向公共财政转型。

  对于各界较为关注的遗产税、房产税等问题,张平认为,首先要建立个人征税体制,才能将房产税、遗产税纳入考量。这些对总体税收影响不大,但全面开征不动产税必将对房地产调控产生积极影响。

  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也表示要加速推进营改增。他说,调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首先要考虑怎样减少政府收入的份额,这就需要在结构性减税方面更展开一些。现在各方对营改增的共识比较明显,推进也比较顺利,上海之后又有十几个省份跟进;如果年内还有更多省份跟进的话,年度减税额至少在2000亿元上下。到明后年,营改增就应该推至全国,年度减税额也会增至3000亿至4000亿元。

  财政部综合司副司长汪义达在谈到财税体制改革时表示,今后一个时期,应继续大力促进经济增长,推进税费改革,保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提高财政收入质量,以增强财政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同时,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及政策设计;进一步加大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住房、文化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成果更充分地惠及百姓。

  在对此次财税体制改革寄予厚望的同时,张平也认为推进过程中将面临不小的困难,并提出要加紧制定相关配套政策。首先,降低名义税率。如果仍保持17%的增值税率,再增加类似欧美各国购买商品时由消费者缴纳的附加税种,既没有给企业让出盈利空间,又增加了消费者负担,将给个人征税体制的建立以及相关征税工作造成阻碍。其次,进一步优化税收结构,持续对产业减税,扩大个人纳税义务。这方面应注意的是,在向个人征税过程中需建立与城市化进程相匹配的机制,例如,纳税人应享受与之相应的医保、社保及公共服务。第三,财政收入和支出必须匹配,应进一步加大公共服务支出。

  上述建议与当日发布会的主要观点相吻合。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龚敏表示,正在进行的税制体系调整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改变以间接税为主的税收体制,提高直接税比重,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居民消费。而提高直接税比重有多种路径,不同的路径可能导致居民税负水平的不同变化,从而影响居民消费。直接税比重上升不能以税负水平增加为代价,换言之,在税制结构调整的同时,必须逐步降低居民税负水平,方能调整政府部门与居民部门的收入分配关系,从而有效提高居民收入,扩大居民消费。

  此外,贾康还谈到行政成本偏高的问题,他认为这不是财政部门加强管理就能够解决的,一定要有配套改革。他表示,从机构的合理化方面讲,能不能推进整个行政层级扁平化,例如现在的五个层级能不能推进到三层级架构。

[责任编辑: 王君飞]

视 频
  1.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称“穷得只剩钱”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近日,浙江义乌一名男子在网上不断炫富,还用百元大钞点烟...

  2.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关注台湾食品油事件

图 片
    服务专区

    投资流程办事指南往来手续联系我们Q&A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