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今日推荐  > 正文

首套房贷利率收紧 消费贷悄然“变身”房贷

2013-06-21 09:52 来源:国际金融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国五条”自4月实施以来,国内多地房贷应声收窄。时值6月,北京多家银行信贷额度紧张,收紧首套房贷,由原来八五折回调至九折或取消。房贷收紧背景下,市场再现“消费贷悄然变身为房贷”的景象。

  首套房贷利率收紧

  “近期有些银行已经取消了八五折优惠或者调到九折,跟公司业务关系比较好的银行还能给到九折,审批速度也会快些。”

  记者调查发现,部分银行已将首套房贷利率最低八五折调至九折或者取消。此前,为了吸引消费者向银行借款购房,各银行均推出了首套房贷款利率的折扣优惠利率,优惠幅度一般在基准利率的八五折至九折不等。

  “近期有些银行已经取消了八五折优惠或者调到九折,跟公司业务关系比较好的银行还能给到九折,审批速度也会快些。”某连锁房屋中介公司张姓业务员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随后,记者致电农行北京某分行了解到,目前该行的首套房贷利率由最低八五折调整为最低九折。此外,记者采访发现,工行、招商、建行、中行等多家银行首套房贷利率优惠仍维持在八五折的水平,并未调整。工行客服对记者表示,“符合首套房贷款要求的客户,目前执行不低于基准利率0.85倍的贷款利率,近期尚未做调整。具体到单笔贷款情况则根据房贷客户的征信记录、还款能力、风险等级等因素而定。”

  近日,个贷机构“伟嘉安捷”也对媒体透露,目前与其合作的银行中,已经有2/3将首套房贷款利率八五折取消,其中执行基准利率的包括农业银行、招商银行、北京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渣打银行;执行九折利率的有中行、邮储;其他银行虽然名义上依然可以给出八五折优惠利率,但却增加了不少门槛,例如购房者如果想在花旗银行获得八五折利率的贷款,必须同时存有80万元的存款;只有工行、建行、交行等少数几家银行依然执行无附加条件的八五折优惠利率。

  业内人士表示,根据往年交易惯例,银行从进入6月开始会逐渐收紧利率,放慢贷款速度。目前为应对流动性紧张局面,各家银行面对信贷额度的吃紧,纷纷将首套房贷利率优惠进行了上调。

  消费贷悄然变身房贷

  “中介公司通过交易赚取佣金,客户也能拿到钱买房,催生灰色交易。银行会密切关注防范个人消费贷款风险。”

  “国五条”出台已近两个月,放贷政策收紧后,在北京购买第二套房的首付比例也由原来的六成调至七成。中介公司工作人员小张表示,“二套房的贷款出现收紧。有房者想购买二套房的话要首付70%,名下无房者首付比例则为60%;公积金贷款二套房首付也由原先‘认房不认贷’的30%,从严调整为‘认房又认贷’的70%。”

  公积金贷款也趋于收紧。此前,北京率先提高公积金二套房首付比例至七成,并强化申请人资格审查。而在日前,厦门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发布《厦门市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关于住房公积金贷款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提高二套房首付比例,并降低二套房最高贷款额度。

  因此,不少消费贷悄然变身为房贷,以弥补购房资金不足。消费贷是指银行向个人客户发放的由于购买汽车、留学、房屋装修等有指定消费用途的消费性个人贷款。其中指定消费用途中并不包含购房。为了防止类似的贷款行为,主管部门要求银行发放消费贷款的时候,消费者需要出示消费合同,而且贷款是打给与消费者签订合同的第三方公司。

  此前央行和银监会发布《关于完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各商业银行加强对消费性贷款的管理,禁止用于购买住房。

  然而,不少购房者与装修公司、中介机构等相互配合,加之个别银行审批不严等因素,屡禁不止。记者从多家房屋中介了解到,中介公司可以预先替客户垫付全部房款或者部分房款,在客户取得完全房屋产权后,再去银行做抵押消费贷。中介公司通过合作机构将钱打入客户户头。例如,200万元以下的贷款一般以“房屋装修”名义申请,找装修公司签订合同,再有装修公司把钱转入客户账号里,转作别用。

  记者了解到,与传统按揭贷款相比,消费类贷款期限较短,其利率按照客户资信情况较基准利率有所上浮,对银行而言收益更高。同时,个人住房抵押消费贷款的放贷额度一般不超过评估价的五成,对于银行而言有较高的安全边际。

  一位股份制银行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中介公司通过交易赚取佣金,客户也能拿到钱买房,催生灰色交易。银行会密切关注防范个人消费贷款风险。”记者

[责任编辑: 王君飞]

视 频
  1.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称“穷得只剩钱”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近日,浙江义乌一名男子在网上不断炫富,还用百元大钞点烟...

  2.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关注台湾食品油事件

图 片
    服务专区

    投资流程办事指南往来手续联系我们Q&A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