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风电行业有两组数据引人关注。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称,2013年,我国风电设备利用小时数达到2080小时。这是自2008年以来,风电设备年度利用小时数的最高水平。
国家能源局通报,2013年,全国风电“弃风”电量162亿千瓦时,比2012年减少46亿千瓦时;平均“弃风”率降至11%,同比降低6个百分点。
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风电行业运行有所起色,“弃风”状况也有了一定改善。从经济效益层面看,按照0.50元的销售电价计算,减少46亿千瓦时的弃风电量,就意味着风电企业多增加了20多亿元的经济收入。
不过,要让风电企业真正松一口气,恐怕并不容易。这些年来,风电行业发展一路磕磕绊绊,“弃风”问题不仅带来了新能源发电的巨大浪费,使风电企业的经营惨淡,更是影响了风电投资者的积极性。
为解决“弃风”问题,有关部门做了不少工作。特别是近两年来,相关部门制定了新能源发展战略,明确了风电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加快风电行业管理职能转变,加强风电产业监测和评价体系建设,有序推进风电基地建设。这些政策措施目前已经初步收到效果,国内风电利用率稳步提高,“弃风”问题也有所改善。
但是,一年162亿千瓦时的“弃风”电量,给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仍然不是小数,与我国鼓励发展清洁能源发电的战略也显得格格不入。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快解决“弃风”问题,关乎我国未来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当然,要在短期内彻底解决风电“弃风”问题绝非易事。毕竟,风电场的电之所以送不出来,既有技术层面的问题,也有发展观念的原因,同时也涉及政策设计和执行的问题。例如,由于我国电网规划相对滞后、电网结构不合理,以及输变电技术领域的争论影响线路建设,导致电力输送受阻;一些地方不顾电能供需实际,盲目上各种新能源项目,造成电能全部消纳难度加大;有的地方清洁能源发电发展规划过于“超前”,重视风电场建设、轻视送出通道建设等。
因此,要使“弃风”问题得到持续改善,就必须多管齐下,从风电场、输送通道、政策保障等各个环节持续发力。
首先,在风电场建设方面,要坚持集中与分散开发相结合、近期以分散为主的风电开发方针。分散开发应该成为近期风电开发的侧重点,集中开发要以确定的消纳市场和配套电网项目为前提,因地制宜稳妥开发海上风电。
其次,要加快电网建设步伐,扭转“重视风电场建设,轻视送出通道建设”的格局,特别是把北部风电基地的电长距离输送到沿海电力负荷中心区。要加快特高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把加快建设长距离的特高压送电通道作为解决“弃风”问题的重要手段。
再次,要切实加强统筹规划,建立健全科学有序的风电发展机制,科学制定全国中长期总量目标,立足电力行业总体规划来深化统筹风电专项开发规划,坚持中央和地方规划相统一,健全完善国家规划刚性实施机制。
此外,还需加强综合协调管理,提高政策规划执行力。
[责任编辑: 吴晓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