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今日推荐  > 正文

中移动变相破流量清零制 三大运营商陷资费价格战

2014-05-19 16:32 来源:证券日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三大运营商中,中国移动促销力度最大,这与中国移动在4G上的领跑以及所受到的压力不无关系

  编者按:自从4G初露端倪以来,每年5月17日电信日就成为业界期盼电信新政的关键时点。不过,4G牌照于去年年底发放之后的首个电信日,舞台的主角却不再是三大运营商,而是变成了京东、阿里等电商。互联网企业在冲击着传统银行业的同时,又开始了对电信运营商的冲击。

  今年的5月17日电信日与往年有两大不同:一是TD-TLE牌照已经发放,中国移动率先挺进4G战场;二是京东、阿里等虚拟运营商全面发力。

  对于三大运营商而言,这两大不同都意味着竞争更加激烈,而对缺乏创新基因的运营商而言,应对竞争的最大法宝就是降价。

  中国移动率先大幅降价

  5月14日,中国移动发布新的4G资费调整方案,包括降低4G门槛、简化套餐设计、增加套餐流量等,资费最高降幅达50%。4G流量套餐门槛由原来的最低40元降至30元,4G飞享套餐最低门槛也由原来的88元降至58元。原全球通商旅套餐、上网套餐客户升级为新的4G套餐后,在套餐费用不变、语音分钟数不变的基础上,流量为原套餐的流量2-6倍。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对于用户最关心的剩余流量清零问题,中国移动推出了全新的共享方案,一人套餐可以与5人共享使用,以避免流量浪费。同时,流量包也针对不同人群分为月包、季包、半年包三种周期类型。“流量共享以及推出长周期套餐,一定程度上相当于打破了备受诟病的流量月底清零制度,但是,这种打破还不够彻底”,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对《证券日报》表示。

  中国联通方面,则推出网上专售的自由组合套餐,每月最低资费仅8元,堪称目前国内门槛最低的套餐。此外,用户在手机营业厅下单可享受半年流量包1折优惠,如原价100元的1GB流量半年包,活动期间仅需10元。

  中国电信方面,针对乐享3G新老用户开启“套餐加1元,流量翻1倍”促销,用户只要在原有套餐基础上加1元钱,即可享受流量翻1倍的实惠。此外,大批知名手机买一赠一,智能手机最低价仅售169元,还有充值赠话费、办业务赠话费等系列优惠。

  “总体而言,三大运营商中,中国移动促销力度最大。这与中国移动在4G上的领跑地位不无关系。中国移动是最早推出4G业务的运营商,但资费和流量问题一直备受诟病,此次全面下调4G资费和变相打破流量清零,透露出中国移动希望能在FDD牌照空窗期多抢一些联通、电信用户的意图。同时,京东、阿里等虚拟运营商的快速崛起,也让运营商倍感压力。在缺乏业务创新的情况下,只有靠价格战来抵御互联网企业的冲击”,上述分析人士指出。

  中移动抛1亿部4G终端大单

  对中国移动而言,要想快速将现有的2G、3G用户转移到4G上来,终端市场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国移动合作伙伴大会上,有超过30款TD-LTE产品亮相,三星、中兴、华为、酷派等知名品牌的4G终端令人目不暇给。

  按照中国移动的计划,在今年2亿部左右的智能手机出货量中,TD-LTE手机要达到1亿部,实现这个目标则主要依靠千元4G手机。去年12月份,中国移动率先与酷派联手,推出两款千元4G手机,酷派8720L和酷派8730L,并于今年1月份抢先上市。截至4月底,酷派87系列的订货量已经超过1000万台。酷派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透露,酷派2014年的目标出货量6000万部,其中LTE产品要达到4000万部,占比超过60%。

  进入2014年,华为、中兴等也纷纷跟进,发布4G手机战略。中兴计划2014年在国内推出12-16款4G手机,包括千元机和旗舰机型,占全年手机销量的40%;华为方面则表示,初期主要布局在中高端市场,今年下半年将推出千元左右的4G手机。

  赛诺日前发布的报告显示,在国内4G市场,苹果以40 .7%的份额列居首位,酷派份额由17.2%上升至26.6%,超过三星跃升至第二位,三星以22.6%份额位居第三位。三家厂商总计占据了近90%的市场份额,留给二线梯队的空间并不多。

  目前,运营商的成本压力已不可避免的传导到手机厂商。据悉,从今年6月份开始,三大运营商将调整年初计划,将减少百亿元手机终端补贴,其中,中国移动将减少50亿元补贴,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各减少近25亿元。  ■本报记者 贺 骏

[责任编辑: 林天泉]

视 频
  1.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称“穷得只剩钱”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近日,浙江义乌一名男子在网上不断炫富,还用百元大钞点烟...

  2.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关注台湾食品油事件

图 片
    服务专区

    投资流程办事指南往来手续联系我们Q&A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