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海南博鳌会见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荣誉董事长萧万长一行时表示,两岸进一步扩大经济合作,促进经济融合,有利于为台湾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创造更好的条件。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化发展的新形势下,两岸经济融合日益成为后ECFA时期两岸经济合作的必由之路。当前,推进两岸经济融合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契机,但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忽视。
面临前所未有契机
首先,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势头不断增进为两岸经济融合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马英九2012年成功连任,“九二共识”顺利通过岛内民意的考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得以巩固与发展。在第二任任期内,继续加快两岸ECFA后续谈判、深化两岸经济合作已成为马英九当局施政的主要任务。与此同时,大陆“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深化两岸经济合作,厚植共同利益”等对台方针政策,意味着大陆新一届领导班子对台方针政策将保持连续性与稳定性,这将为两岸经济融合营造良好的环境。
其次,两岸经济合作日益深化,为经济融合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马英九上台后,两岸关系迈入和平发展的新轨道。两岸两会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基础上重启会谈,迄今已先后完成签订21项经贸协议,达成多项共识,有力促进了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制度化与机制化。
两岸全面实现“大三通”,并在2010年6月签订了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为两岸经济合作搭建了制度化与机制化的合作平台。ECFA主要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原产地规则、早期收获计划等内容,是充分体现两岸特色、推进两岸经济全面深入合作的制度安排。自2011年1月1日起两岸全面实施早收清单,并启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保障及争端解决等后续四项协议的谈判。
2012年8月,两岸签订“货币清算合作备忘录”和“投资保障与促进协议”。2013年两岸又签订服务贸易协议,为两岸深化服务业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有助于加快两岸服务业融合,共同提升两岸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为两岸最终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奠定基础。若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生效实施及两岸货物贸易协议签署生效,两岸经贸关系将迈上新的台阶,两岸经济融合也将加速推进。
再次,大陆经济转型发展前景将为两岸经济融合提供坚实保障。推动两岸经济融合的关键在于大陆,大陆未来经济前景直接影响到两岸经济融合的广度与深度。经过30多年的发展,大陆已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发展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未来,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及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下,大陆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有经济学家就提出,大陆经济还有维持20年平均增速超过8%的发展潜力。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年预测,中国GDP将可在2015年达到美国经济80%左右的规模,2020年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
与此同时,大陆经济已进入新的转型期,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未来大陆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十八大报告勾画了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提出包括“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等具体目标。可预计的是,大陆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与经济转型步伐加快将为台湾经济带来更多契机,也将为两岸经济融合提供更多有利保障。
诸多挑战依然严峻
尽管两岸经济融合面临诸多新机遇,但不容忽视的是,由于诸多深层次因素制约,推进两岸经济融合将是一条充满挑战之路。首先,马英九当局为避免所谓经济过度依赖大陆,提出“分散市场”等目标,并加紧对外商签自由贸易协议(FTA)的步伐,使两岸经济融合进程客观上面临着台湾贸易与投资转移效应的冲击。
其次,岛内绿营对两岸经济融合抱持否定、杯葛的态度,担忧两岸经济融合会导致台湾的经济“被锁进大陆”和所谓的“主权”会被大陆“吃掉”。
再次,岛内支持两岸经济融合的民意基础还不稳固。虽然台湾大多数民众认可与支持加快两岸经济合作,但对大陆往往抱持“既期待又害怕”的复杂心态,一方面将大陆视为“生意伙伴”,期待分享大陆快速发展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又担忧台湾的“主体性”受到影响,因而对大陆存有不小的疑虑。
近日,岛内爆发以反对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为主轴的所谓“太阳花学运”充分显示,随着两岸经济关系的日益密切及两岸经济合作步入“深水区”,岛内部分民众对两岸经济合作态度开始发生微妙变化,对未来两岸经济融合抵触心态较为严重。
尽管两岸经济融合面临一些挑战,但无论如何,两岸经济融合是未来两岸经贸关系深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不以个人或政党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两岸应顺应经济融合大势,继续稳步推进两岸经济合作,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奠定更为扎实的物质基础,提供更强大的经济动力。
(王敏/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 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