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港樱花虾拍卖现场
过度捕捞让全球海洋生态告急,近海渔业资源日渐枯竭。然而,在屏东县东港镇有个樱花虾产销班,透过极具特色的渔民自治,让原本濒临枯竭的“东港三宝”之一的樱花虾资源,奇迹般地恢复到如今一年1600多吨的高产量——
东港樱花虾,如何“游”得更远?
拍卖市场:
公开竞价禁私下交易
“拍卖要开始了,今天是封关前最后一个捕捞日,我得赶快过去,多拍下一些货!”话未说完,陈春朝匆匆起身,赶往不远处的东港鱼货交易市场。
53岁的陈春朝是屏东县朝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自小就从事渔捞作业的他,在东港镇素有“樱花虾大王”的称号。他说,6月1日起,樱花虾的禁捕期又要开始了,5月29日是今年的最后一个捕捞日,各大中盘商(类似于批发商)早早云集拍卖市场,都想赶在禁捕期前多“拍”些货。
樱花虾是生长在150米至250米深海的稀有虾类,因其粉红透明色的外表像樱花而得名,其钙质丰富、营养价值高,主要产地只有两个,除了日本静冈骏海湾外,就是屏东县的东港海域。它与黑鲔鱼、油鱼子并称为“东港三宝”,是极具经济价值的特色海产。
陈春朝所说的“拍卖”,是东港樱花虾产销班的独创之举,即通过竞价拍卖的方式,共同管理共有资源,它的成功之处在于摸索出一种渔获买卖的新模式,在海洋保护和渔业发展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5月29日,午后的拍卖市场十分热闹。捕虾船陆续靠岸,渔民们带着一天的收成乘风归来。樱花虾甫一从车上卸下,倒入塑料箱里,便被拥上来的中盘商围住观察打量。
在陈春朝的带领下,记者亲身体验了当地独具特色的“拍卖大战”。当日14时,渔会的拍卖官大声宣布拍卖开始。只见陈春朝手疾眼快,先看看箱子里樱花虾的黏度,判断其新鲜与否,然后在手里的标单上写下一个“春”字,再写下4个数字的投标金额,将标单插进虾堆里。每确定成交一箱虾,就被渔工迅速抬上冷冻车,运往加工厂。
约莫一个小时,拍卖结束。陈春朝以每箱8600元(新台币,下同)的平均价,拍下了10箱樱花虾,一箱整整20公斤。虽然收获不小,但陈春朝手握中国大陆、香港及日本的大订单,还必须拍下更多的樱花虾才行。拥有十几艘渔船的陈春朝说:“即使是自家渔船捕捞到的樱花虾,也不能说就是自己的,必须要通过公平竞拍才能得到。”
自己捕捞的虾,拿出来和别人一起竞拍,听起来有些像天方夜谭,可在东港这却是一条约定俗成的规矩。原来,为了应对越来越无序的捕捞,20多年前东港区渔会发起樱花虾限量限时捕捞的保育措施,成立樱花虾产销班,订立“作业渔船公约”,拍卖市场因此创立。
陈春朝告诉记者,所有樱花虾都必须通过拍卖市场公开竞价拍卖,严禁私下交易、自行留用及私自加工;杜绝黑箱压价,参与竞价的中盘商须事先缴纳200万元的保证金,渔民则可于次日通过渔会收到货款。
[责任编辑: 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