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底线民生保障投入将提高,但医疗救助标准暂无提高迹象。图为曾经的爱心扶贫医疗救助患者欢欢(化名)做完手术后准备出院。林桂炎/摄(资料图片)
身为经济大省,广东大多底线民生保障指标均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是远远落后。昨日省人大代表就此赴省财政厅视察时,直言“心情沉重”。为此,多位代表对明年预算编制提出建议,希望能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守住民生最底线。省财政厅副厅长欧斌透露,在近年全省各级财政支出61.75亿元的基础上,明年在各类底线民生保障项目方面的财政投入,有望出现两位数增幅。
■新快报记者 郑锐 通讯员 任宣
代表纷纷向省财政要钱
根据省人大常委会此前发布的调研报告(本报9月14日曾报道),涉及底线民生的5大类11项指标中,3类基本与全国水平持平,两类落后于31省平均值,与经济大佬地位极不相称。省人大就此展开专题监督,提前介入次年预算编制,以期敦促政府逐步提高对特殊困难群体的保障水平。
省财政厅副厅长欧斌昨日简要介绍了预算编制思路,明年各类底线民生保障项目中,农村五保供养、残疾人生活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等或实现较大幅度增长。
昨日参与第一场视察活动的14名省人大代表,主要来自欠发达的粤北地区,其中又有不少是区县、乡镇父母官。与会者纷纷建议省级财政承担更多责任,同时针对各地实情,制定差别化的资金配套比例。
代表韦钦强来自全省16个山区县之一——河源市龙川县。身为县长,他表示全县一年的财力也就两三亿元,但需要支付给各类民生项目的就超过一亿元,捉襟见肘。
“制定配套资金政策的时候不该一刀切,对财政困难的地区应该区别对待。”韦钦强认为,省、市、县三级财政应按8∶1∶1的标准提供资金,对于确实困难的市县,省财政则应该兜底。
地方官坦言有意压缩投入
在呼吁省级财政加大投入的同时,也有地方官员坦言是迫于无奈、有意识压缩了民生投入,希望财厅出面干预。
“很多工程都在向粤东西北倾斜,但因为资金压力较大,说实话是自己控制了底线民生投入,导致现在能提供的只是低水平保障。”代表、云浮市云城区长欧皓直言,各类项目通常都需要各地按比例拿出配套资金参与建设,可出于种种原因,很多地方明知没钱,不计后果先争取下来再说。
根据他的观察,这已经形成官场风气:“比如我是分管农业的副区长,肯定得要一个工程回来,不然怎么交差?回来都问财政要配套,配不了就造假。再加上一些职能部门需要政绩,也鼓励下级部门申请项目。”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于是民生项目就被优先“牺牲”掉。
针对这种情况,欧皓认为非财厅出面不可,对各地申请资格进行约束:只有保障了一些特定项目以后,才有资格参与竞争别的工程。
利用绩效指挥棒优先保障民生
另一位代表、清远市财政局副局长邵军也很关注项目资金使用。她向财厅提出一个省钱的方案:利用财政资金绩效评估结果,把不该花的钱集中起来,优先保障民生。
邵军以清远实践为例称,编制2013年预算时,该市就通过清理支出不科学、效益不高的项目,省出6亿元,改用于改善民生和区域协调发展。
“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大环境下,全省财力都比较艰难,既要转型升级,又要民生优先。”邵军算了笔账,在国家最新公布的80余个公共服务均等化项目里,需要地方政府埋单的大约有70个。既然广东的财政资金绩效评估走在全国前列,她建议利用这一优势,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责任编辑: 雍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