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交会上,一名小朋友现场和机器人进行互动。周游 摄
从工业化2.0时代迈向4.0时代,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发展面临哪些挑战?还需要国家政策从哪些方面给予扶持?昨日,在高交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调研座谈会”上,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率多位院士、专家,就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调研,院士和专家们与深圳市政府、市发改委、市经贸信委、市科技创新委以及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代表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记者从会上获悉,近3年深圳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平均增速超过20%。不过,不少与会的企业代表纷纷表示,由于一些国家政策和制度的滞后,新兴产业的一些颠覆性创新受限制,往往导致企业创新成果出现“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局面。
●统筹:甘雪明 曲广宁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向雨航
声音
从工业2.0时代进入4.0时代,最为核心的应该是人才,但是我国对企业补贴的方式是根据仪器和设备进行补贴,而国外是根据人才进行补贴。
——华为科技相关负责人
在市场准入方面,我国的政策也有很大的限制性,迈瑞产品最先进入的是欧盟市场,其次是美国,再次是中国,进入中国市场比欧美难。
——迈瑞相关负责人
1
产业现状
上半年产值6845亿
2009年,深圳制定出台了生物、新能源、互联网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记者从座谈会上获悉,2012年深圳六大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25%,产业总规模达到1.248万亿元,近3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平均增速高达24.1%,高于前日高交会上发布的该产业全国平均增速15%的水平。
今年上半年,深圳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和文化创意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6845亿元,增长17.1%,增速是GDP的1.5倍,成为拉动经济稳步增长的“主力军”。深圳“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总规模超过2万亿元。
在产业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据税务部门的统计,今年上半年,除文化创意产业外的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企业全口径税收增速是同期深圳全口径税收增速的2.3倍,龙头企业作用进一步发挥,腾讯实现利润60亿元,增长79.8%,北科生物、贝特瑞、华讯方舟等一大批中小企业,成为推动新型产业的新生力量。
战略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也持续提升。2012年,全市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81%,约为全国水平的两倍。PCT国际专利申请占全国比重超过40%,连续9年居全国第一,发明专利授权量超过1.3万件,居全国城市第一,国内发明专利10强企业中,深圳企业入围5家。
核心技术也取得重大突破。深圳在第四代移动通信、基因测序、超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技术水平居世界前沿。华大基因新一代基因测序能力世界第一,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成果入选2012年《科学》杂志年度“全球十大科学突破”等。2012年,深圳企业主导或者参与制定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416项,其中国际标准137项,居全国首位。
2
深圳经验
加快产业创新联盟建设
座谈会上,市发改委等部门也向院士和专家们介绍了深圳战略新兴产业取得快速发展的基本经验。近年来,为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圳市政府从政策规划、专项资金、产业联盟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2009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出台了生物、新能源、互联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2011年又先后出台了新材料、文化创意和新一代创新技术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和配套措施。
同时,为了进一步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做强做大,设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从2009年起,每个产业每年5亿元,连续7年集中18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投向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产学研、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产业化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
为推动相关领域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组织华大基因、华为、腾讯、广汽、创新投等作为发起单位,组建了基因、云计算、移动互联网、超材料和新材料等产学研资联盟。在智能电网、智能机器人、低碳生物材料等领域组建了9个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这些创新联盟着力于探索技术、产业、资本和应用等新模式,促进产研与生产的更紧密衔接。”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空间,深圳中电布局建设坪山新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新能源产业基地、华为科技城新一代通信产业基地等2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聚集区。积极推进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海普瑞生物医药、华星光电液晶面板显示、广汽超材料等6家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院士郑健超在会上指出,我国产业发展到最后的瓶颈是高端制造业的材料、工艺不过关,核心技术掌握在外国企业手中,而我国还需要靠大量引进新材料和核心技术,从国家层面来看,这个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但是,“深圳把材料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一个重点的领域大力发展,这方面又有何经验呢?”对此,深圳科技创新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深圳在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方面采用的是“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一方面大力扶持新型科研机构的发展,另一方面是以市场为主题,发挥产业联盟和企业联盟的优势。
3
企业难题
政策限制创新成果转化
在昨日的座谈会上,华为科技、华大基因、迈瑞、比亚迪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企业也向课题组的院士和专家们提出了企业、行业面临的一些问题和困难。
政府对企业人才的补贴方面未能与国际接轨是企业希望政府能尽快改变的一个问题。华为科技相关负责人说,从工业2.0时代进入4.0时代,最为核心的应该是人才,但是我国对企业补贴的方式是根据仪器和设备进行补贴,而国外是根据人才进行补贴,“以人为本,这更有利于企业人才的聚集”。迈瑞相关负责人也表示,这几年,国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了很多政策,但是很多方面配套性不够,尤其是对人才补贴的配套性政策不够。他介绍,迈瑞每年创新性投入中,人的投入占到70—80%,企业4个海外研发中心,高端人才都在海外,“但是政策对于海外人才引进方面的扶持还不够”。
此外,不少企业大力呼吁急需改变的则是相关制度和政策限制了新兴产业的创新和发展。华大基因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华大基因人类基因测序产出量占据了全球的40% ,在基因技术方面也做出了不少颠覆性的创新,比如唐氏综合症基因检测技术等,但是我国很多关于基因检测方面的政策却是空白的。如此一来,基因检测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就受到了国家政策的限制,“导致产业科技的发展与改善民生不能同步。”她指出,颠覆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是改变主流规则的,未来国家政策在新兴产业方面如何布局,必须要在科技创新和民生改善之间取得平衡,“不但是供给要给予政策,需求也要超越政策。”
迈瑞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在市场准入方面,我国的政策也有很大的限制性,“迈瑞产品最先进入的是欧盟市场,其次是美国,再次是中国,进入中国市场比欧美难。”比如,迈瑞最新创新的一款除颤仪,由于国家药监局要求必须先做临床实验的政策规定,拖了很久时间才上市。“新兴产业在产品方面的创新往往会受到一些政策的限制和约束。”比亚迪相关负责人也表示,由于各地都扶持本地的新能源产业,于是一些地方纷纷对本地新能源企业进行补贴,这样的政策反而导致外地企业很难开拓市场。
与会的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蔡澜教授表示,目前的体制、体系以及规制与颠覆性创新之间确切存在矛盾。“原来认为只要有政策就是好事,有时候有政策没有及时细分,对企业的创新也是一种限制。”蔡澜说,从科技政策向创新政策的转变更需要多部门去联合解决。
[责任编辑: 雍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