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办中小学接受港澳、外籍学生要不要收费?会不会造成辖区居民子女上学学位更加紧张?……昨天上午,南山区召开教育改革项目推进会,正式就港澳、外籍学生入读区公办学校“破题”。这标志着解决这一困扰深圳乃至全国的问题,在南山进入实际操作制订阶段。
率先探索解决符合条件的海归人士、港澳、外籍人士子女上公办学校问题,营造良好的国际化人才发展环境,这是南山今年10项改革行动计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记者注意到,与会人员热列讨论的这些问题主要来自两份征求意见讨论稿,一份内容是《南山区关于解决港澳、外籍学生入读公办中小学的实施办法(讨论稿)》(下称《实施办法》),另一份是《南山区公办中小学接受港澳、外籍学生管理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暂行办法》)。这两个《办法》,绘出了南山下决心推行这一改革的“蓝图”。
解决问题是大势所趋
据统计,2012-2013年深圳跨境学童数达1.6万人。目前,深圳有2所港人子弟学校及4所民办学校开办港人子弟班,约有1000个学额,加上新增加的南开学校,总计有7所深圳学校开设“港籍学生班”。解决跨境学童上学“难”,缺口依然非常大。
去年11月,深港两地教育局签署协议,允许深圳港人子弟学校和开设港籍学生班的学校扩大服务范围,期望能破解这一困扰两地政府的民生问题。
南山聚集全市约80%的高端人才,不少是国家千人计划、深圳孔雀计划等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海归、港澳、外籍人士尤其多。据统计,约13000名、占全市42%的外籍人口住在南山。按市、区两级政府制订的政策,目前在南山就读的港澳、外籍学生1206人,其中公办学校540人,占44.8%。
南山区教育部门负责人说,1995年,国家教育部曾出台相关政策规定港澳、外籍学生不能就读公办学校。国际化是深圳改革主攻方向之一,必须在此方面大胆探路。目前,上海、杭州、南京等地已开始尝试通过开办国际学校等方式,向这些学生敞开大门。
设定条件力求多赢
港澳、外籍人士是不是只要居住在南山,就可上公办学校?《实施办法》和《暂行办法》对此进行明确规定,必须满足在南山区就业、创业,申请条件分两类,一类父母是高端人才,如区重点科技研发机构的核心骨干人员和高校引进的特殊人才,区“绿色通道”企业、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引进的高层管理人员或核心骨干人才等。另一类是普通人士,全家或父母一方为港澳、外籍人士。
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在南山公办学校上学的港澳、外籍学生,均为符合政策规定高端人才子女。《实施办法》除继续执行上述政策外,着力点是结合南山此类人士子女较多实际,适当扩大受众面,但绝对不搞普惠制,这样对辖区居民不公平。
如何缓解学位紧张考验智慧
据统计,去年南山通过内部挖潜,采取腾挪办公室等办法,新增小一、初一学位3600个,因2008年奥运年前后所生小孩子即将入学,今年9月南山新开学学校仅2所,港澳、外籍学生入读公办学校,势必会加剧辖区居民子女上学学位紧张,这成为与会者讨论的另一个“热点”。
从现场开出的“药方”来看,就近入学、积分入学、指定学校入学、设双语试验班消化、通过收费调节等思路,均进入决策者的视野。
南山区改革办负责人表示,他们还将对两个《办法》深入多方调研,在成熟后尽快出台最后方案,大力推进教育国际化,为高层次人才解决后顾之忧,提升区域竞争力。 (记者 王慧琼)
[责任编辑: 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