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资本市场的闸门在2014年初正式开启,一批家居企业纷纷成为证监会上市预披露的对象,站到了上市的边缘。引人注目的是,一些准备上市的家居企业将募集资金的重要投向指向渠道拓展,而家居行业普遍采用的加盟制并不需要多少资金支持,募资拓展渠道被疑为上市圈钱而打出的幌子。从上市的家居企业大多并未实现预期目标的现状来看,走上资本市场之后,如何持续发展将面临巨大考验。
募资投向指向渠道拓展
继4月18日IPO集中开闸重启以来,300多个企业成为预披露对象,其中不乏家居企业。截至5月20日,已经有红星美凯龙、曲美家具、顾家家居、好莱客、欧普照明等10多家家居企业站到了上市的边缘。
北京商报记者发现,准备上市的一些家居企业发布的招股说明书显示,渠道拓展成为募资投向热点。以亚振家具、多喜爱家纺、帝王洁具和欧普照明这四家冲刺IPO的家居企业为例,它们分别涉及家具、家纺、洁具和照明四大主要家居领域,要么将募集资金总额的过半用来拓展营销渠道,要么将建设营销渠道作为募集资金投向的重要方向。
亚振家具招股说明书显示,拟发行5474.95万股,拟募集资金总额为6.01亿元,其中4.16亿元将用于营销网络扩建项目,占募集资金总额的69%,此外,9836万元用于沙发及家具等扩产项目,5799.03万元用于家具生产线技改项目,2976万元用于信息化系统建设项目。
多喜爱家纺预计公开发行股票总量不超过3000万股,拟募集资金约2.8亿元,其中1.7亿元用于营销网络拓展项目,约占募集资金总额的61%,此外还有0.3亿元用于信息化建设项目,剩余资金用于补充营运资金。
帝王洁具拟发行2160万股,募集总资金主要投向仅有两项,一项是建设年产36万台(套)亚克力洁具产能扩建项目,使用募集资金1.4亿元;另一项就是营销网络扩建项目,使用募集资金4299万元。
欧普照明拟公开发行新股不超过5800万股,拟募集资金约12亿元,将用于绿色照明生产项目5.6亿元、展示中心及营销网络建设项目约4.7亿元,其余的用于研发中心建设项目等。
募资拓渠道疑为上市做幌子
家居企业拓展渠道真的那么需要资金吗?5月19日,曾经负责多年家具品牌营销的业内知名人士贾洪章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主要依靠直营的企业,拓展营销渠道确实需要资金支持,此外,有些企业全国布点不满、不饱和,需要通过参加展会发展经销商,也说得过去,毕竟参加一次广东展就需要100万元成本。
资料显示,无论是亚振家具、多喜爱家纺、帝王洁具,还是欧普照明,都不是以直营为主的企业,也不常出现在全国各大展会上,其募集的资金大量投向建设营销渠道,有些让人看不懂。众所周知,家居企业大多采取加盟模式进行渠道拓展,相关费用主要由加盟商承担,这样既增强经销商的运作灵活性,又直接给企业带来效益,与直营模式比起来,财务报表好看得多。只有一些城市,经销商干不下去了,或者企业为了当做战略市场来培育,才会采取直营模式。近期,家居行业的一批龙头企业如欧派、志邦、顶固、好莱客等,都相继将北京市场从直营改成了代理,正是为了增加公司的盈利能力,获得一份更好的财务报表,为上市做准备。
“企业上市之后其实不需要特别多的资金来拓展渠道。”曾在多家家具企业做过营销总监的潘雪琪告诉北京商报记者,通常来说,企业在上市之前的准备阶段为了扩大规模、提高流水、增加销售额,会自己出资拓展渠道冲业绩,但成功上市之后就会对这些新开的店面进行择优,将位置好、销售不错、经销商有潜力的店面保留,其他不好的店则会关掉,上市后企业拓展渠道会比上市前减少。
业内人士认为,建设直营店确实需要大量资金,但直营店运作得不好会出现亏损,通过加盟方式发展渠道,靠的是品牌影响力,让经销商和消费者认同,资金需求并不是太大,扩建营销网络是不是一些企业为达到上市目的而抛出的幌子,尚不得而知。
上市企业持续发展面临考验
就在亚振家具、多喜爱家纺等家居企业举着募集资金拓展营销渠道的大旗向IPO冲刺时,已经成功上市的家居前辈们却在刀尖上跳舞,美丽但也危险,上市后企业如何走上持续发展之路尚是巨大的考验。
“不能否认,上市是个重要的融资手段,能够实现扩大再生产,提高企业生产规模,但也背负着重大的盈利责任。”北京家居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刘晨指出,前期企业要投入大笔资金为上市做准备,日后能否成比例把效益放大以及企业能否适应上市公司的标准,管理、财务等各方面是否规范,这些都是未知数。他还称,家居行业有自身特性,总体盘子很大,但各家企业的总份额都不大,没有超大型企业,“都觉得上市之后容易做大做强,但从已经上市的家居企业来看,上市后经营规模迅速上扬的很少”。
股市波谲云诡难以捉摸,想在股市上盈利也并非易事。就拿一家地板企业来说吧,上市时股价将近3元,如今只有1.42元,跌了一大半。而上市后募集的资金用于多元化,至今没有成功的例子,至于拓展营销渠道将企业做得规模更大,还得看是否能够适应市场环境,有的企业由于盈利模式单一,上市后圈了点钱,就再也没有后劲了。上市是否是企业的最佳发展途径,不少业内人士仍持保留意见。
北京商报记者 谢佳婷
[责任编辑: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