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大陆经济  > 正文

“工资上涨伤害论”:貌似专业,实则冷血

2014-10-21 10:01 来源:北京青年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谁都不是活在无菌真空,所以任何一句结合书面理论与社会经验的话,都有一个与之契合的现实语境。而剥落抽离了特定的时空语境,多数在理想情况下“本应如此”的妥帖表达,最好情况也不过是沦为一句正确而漂亮的废话;少数情形下,甚至可能产生让听众反感的与其语义初衷适得其反的反向社会效果。

  比如日前有专家指出,“工资上涨现象是好事,但过快上涨也意味着有过多的企业会变得困难。如果过快的话,的确会伤害我们的经济,有点承受不起。因此,我们并不需要工资无限制上涨。”

  其实稍懂一点儿经济学常识的,都知道仅从“用工成本和员工薪资关系”,从“企业薪资成本与整体经济关系”角度看,从纯理论角度讲,这样的观点一点儿都不新。员工工资上涨过快,人力成本导致的企业用工成本飙升,先是影响企业发展,直至拖累整体经济增速。这是经济学上最简单明晰的一条逻辑链条,没有大的问题。

  但“社科院副院长:工资过快上涨会伤害经济”这个简单凝练的新闻标题,还是惹恼了一大票人。不信你可以从数十万跟帖中,听取骂声一片。这是标题党的断章取义,曲解了专家意思吗?也不全是。因为这个短短百十字消息,估计本就摘取节选的专家观点片段,在这个问题上,专家确实侧重表述的是“工资上涨过快伤害经济”这层意思。

  但,这显然也是剥离了原始受访语境的:可以推测媒体大致是需要一个类似观点,才会就这一角度采访专家,然后着重摘取了相关观点作为理论支撑。这是特定新闻的特殊语境,而这与看新闻的受众无涉。所以,网友不算曲解。

  但专家还是挨骂了。这就要再进一步分析,专家从学术理论角度得出的应该是站得住脚的“专业靠谱”结论,为何还会惹恼看新闻的一干网友?这就又要继续深挖,必须结合更深广维度的现实语境去理解了。

  从逻辑上分析,此语挨骂,肯定是网友对工资的现实观感与专家的理论语境不匹配,认为专家不说“人话”。而不匹配情形,也不过下面几种排列组合:一是工资上涨不快,甚至没有多少上涨的感觉;二是即便有所上涨,后果也不会如专家说得这么耸人听闻,比如“伤及经济”;三是就算理论上会“伤及”,那么也该有别的宏观政策和经济调控保障手段,而不是不接地气不体恤民情地胡乱发言打压工资上涨。

  具体分析,这三条应该都各占一部分:如果从历史维度纵向比照,现在工资具体数额绝对比十年前或更早时要高得多。但水涨船高这和三十年改革发展的整体经济环境密不可分,这是必须要涨的,工资涨幅和企业发展是步调一致的。而如果对比这段时间的通胀因素,工资跑不过CPI,或许就能理解为何民意对“涨工资”基本无感了。而且,从世界范围横向比较,大部分民众薪资福利水平一直是超低甚至是负福利状态。基数本就很可怜,何来“上涨过快”之说?

  再者,多数情况下,不管是企业还是整体经济发展,薪资成本占比并不是主要的,绝没到“危及经济”的程度。当下经济下行压力下,民众更是有切肤之痛,这时不思企业和经济重创新调结构的升级转型,不在财税金融等宏观政策上减税让利,为企业减负,为民众让利,反而盯着民众本就可怜的工资发言,这不惹人骂娘才怪!

  这就是“工资上涨过快伤及经济”论调为何不得民心的主要现实语境。专家不要揣着明白装糊涂,端着装着大谈“专业问题”。经济从来不是书斋政令上的冰冷术语,而是与民众荷包、衣食住行同气连枝的民生现实。不愿俯身读懂社会的发声,貌似专业实则冷血,除了收获呛声,实在想不到民众还能回报你什么了。

  李晓亮(四川 职员)

[责任编辑: 宿静]

视 频
  1.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称“穷得只剩钱”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近日,浙江义乌一名男子在网上不断炫富,还用百元大钞点烟...

  2.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关注台湾食品油事件

图 片
    服务专区

    投资流程办事指南往来手续联系我们Q&A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