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仍需针对性措施应对风险
专家称,自2012年下半年以来PPI持续下降,CPI指数也维持在低位,因此,确实要警惕通缩风险
日前,央行在公开市场进行了14天期380亿元的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继续持平于4.10%。业内专家称,加上央行此前有针对性的实施定向降准措施,这一套组合拳是为进一步观察宏观经济是否进入通缩以及该动用何种货币政策工具所做出的针对性工作。
中国是否进入通缩,目前争议较大:既有中国已经陷入通缩的声音,也有并未陷入通缩的声音。一般对于通缩的理解是,CPI与PPI为负。目前CPI虽然较低但仍未达到负数,所以目前不能称之为全面通缩,只是通缩的风险在加剧,应进一步警惕通缩。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认为,从目前的数据看,我们还没有陷入通缩。现在一些指标的变化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中国经济正在进入新常态,而新常态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由过去的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比较大。在这种状态下,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做到这一点就不会陷入通缩周期。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目前我国的经济运行情况看,通缩只是一个表象,我国并没有进入到通缩阶段。
董登新进一步分析称,首先,目前我国货币存量M2的流量是非常大的,是GDP增速的2倍;其次,银行新增贷款规模、总资产也是非常庞大的,达到了GDP增速的3倍。大量的货币和闲置资金被过剩产能挤压和占用,比如房地产投资。这些都表明目前我国并没有处在通缩的状态之中。
董登新认为,央行不放水可能会使银行、企业在融资方面出现困难,而放水又会担忧是否存在过剩产能再扩张的问题。所以这就需要央行在未来能够有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措施来应对通缩的风险。
姚景源强调,自2012年下半年以来PPI持续下降,CPI指数也维持在低位,因此,确实要警惕通缩风险。当下的通缩压力与以往不同。虽然也受到出口不足的影响,但更多是“三期叠加”的结果,是过于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结果,是经济结构不合理所累积矛盾的集中爆发,更是步入“新常态”后不得不解决的问题。(记者 丁鑫)
[责任编辑: 宿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