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经济观察  > 正文

上市公司岂能“抹黑”美丽中国

2013-04-13 10:18 来源:中国证券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从大面积雾霾天气、潍坊打井排污到最近的红色井水事件,今年以来环境污染事件不断成为舆论焦点,其中不乏上市公司的身影。分析人士认为,企业不重视环保的背后有标准缺失、监管不力、缺乏自律、企业实力不足等多方面因素。当前我国背负的生态欠账越来越重,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增加新欠账的老路,上市公司作为最有实力进行设备改造、技术升级的企业群体,应当勇于承担环保责任,而不能继续肆意排污、不思转型,“抹黑”美丽中国。

  近几年,要求上市公司强化社会责任意识的呼声高涨,但上市公司在环保方面正陷入社会责任洼地。公众对于企业环保责任要求的底线是遵守国家现有的相关规定,然而即便是这一点,也有企业难以做到。紫金矿业、哈药股份、永安药业、建新股份等上市公司相继卷入环保门,涉及有色、医药、化工等多个行业。

  与非公众公司相比,具有融资优势的上市公司掌握资金优势,往往被视为行业龙头,但一些公司在环保方面依然不作为,这不免令人咋舌。个别企业在上市时只做面子功夫,环评时一个样,过了环评又是一个样,拿着公众的钱却干着污染环境、毒害公众的事。而发达国家一些企业的环保、卫生标准远高于我国的国家标准,两相对照,令人汗颜。

  从大环境看,我国已将建设生态文明提上议事日程,生态文明建设的法规和政策体系正逐步建立,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工作全面推进,约束企业排污的标准正越来越严格。因而,进一步加强环保监管、将标准落到实处至关重要。

  当前,一些地方以发展经济为名,政府与企业结为利益共同体,企业得到利润,政府获得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政府的“经济人”思维导致对企业违规排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环境风险越拖越大,直到最后无法收拾。为此,政府应下决心切断公权力与资本的利益纽带,真正成为提供合格公共产品的责任政府,让企业牺牲环境换取回报的短视行为失去权力庇护,并为自身的短视行为付出应有的代价。

  在环境承载能力越来越弱、建设美丽中国需求越来越迫切的当下,上市公司还应实时公布污染排放信息,将污染源置于公众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之下,企业家的血管中要更多流淌着道德的血液。随着GDP的增长,我国背负的生态赤字越来越严重。这不得不让人深入反思发展的意义所在。提升企业排污约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成为民众的共同期盼。

  资本市场助推经济转型和中国梦的实现大有可为,有关部门应严把公司上市过程中的“环评关”,无论IPO还是再融资,均应严格要求,将资源配置给真正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扶持美丽中国板块做强做大,也为投资者提供更多低风险、有价值含量的标的。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上市公司应当顺应国家意志和民众意愿,切实履行环保责任,不仅要遵守行业标准,更要引领行业标准升级,不再新添生态欠账,逐步偿还旧账,更好地回报投资者。(记者 顾鑫)

[责任编辑: 孟雅诗]

视 频
  1.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称“穷得只剩钱”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近日,浙江义乌一名男子在网上不断炫富,还用百元大钞点烟...

  2.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关注台湾食品油事件

股 市
台湾| 大陆
    台股17日开盘涨44点 为8538点
服务专区

投资流程办事指南往来手续联系我们Q&A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