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超市”里,一名小女孩好奇地试穿大人的高跟鞋。
一辆满载日常用品的三轮摩托车开进北京皮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车还没停稳,人们就围了上去。“脸盆大的两元,小的一元。”不少妇女带着孩子拿起盆子开始挑选,而男人们则聚在一旁摆弄起一个绿色的旅行箱,“箱子20元,但这上面有密码锁,看上了得自己把密码试出来。”流动小卖部的后面,则是一排狭窄的简易房。
这是北京一家民办“慈善超市”的景象。这家由农民工创办、专门针对农民工提供服务的名为“同心互惠”的商店,每天傍晚7时,成为皮村最繁华的“商业中心”。
农民工的消费盛宴
随着200多家工厂和2万多名农民工的进驻,原本只有1000多名居民的皮村已经成为北京最大的农民工聚居地之一。2006年,孙恒和王德志带着一群和他们一样的外来打工者,在皮村成立了同心互惠商店,“最初,这只是一个平台,我们吸收社会上闲置的生活用品,低价卖给需要的人,但现在,我们还强调服务,要满足农民工更高的需求。”同心互惠商店负责人王德志这样向记者介绍他的工作。
所谓“慈善超市”,主要以“接受、处理、销售捐赠旧物”为主要运作模式,目前,京、沪、浙等地民政部门以及民间组织都有开办。价格低廉则是其最大的特点。
走进同心互惠商店,记者发现,在这间面积不超过10平方米的简易房里,衣物、鞋帽、围巾、皮带一应俱全,大部分商品售价在5元至10元,一些大件棉衣、羽绒服的标价也仅在20元至30元。虽然价格便宜,但记者马上就体会到了王德志所谓的“更高的需求”。
“这是真耐克还是假耐克啊?”张师傅拿着一件上衣自言自语。坐在一旁的售货大姐打趣道:“你天天来,把这店里的衣服都试了个遍,还不知道这是真的还是假的?”张师傅在皮村一家工厂里做广告牌,每天晚上都要光顾同心互惠商店,售货大姐对记者说:“他就知道挑品牌!”一旁的张师傅听见,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那当然得穿好点啦。”
在商店里的鞋架前,一对小女孩痴迷地望着架子上琳琅满目的高跟鞋。年纪稍大的女孩踟蹰良久,终于拿起了一双黑色高跟鞋,手紧紧扶住锈迹斑驳的鞋架,小心翼翼地把自己的小脚伸进明显尺寸过大的高跟鞋里。享受了高跟鞋带来的片刻满足后,小女孩蹦跶着冲出了商店,消失在皮村没有路灯的街道深处。
便宜是驱使农民工来同心互惠商店的动力,但这并非这个小商店最吸引人的地方。“你以为便宜就会有人抢着来买么?”王德志摇了摇头,“市民有市民的文化,农民工有农民工的文化,消费也是一样,我打工十几年,天天生活在皮村这,他们想要什么,我最清楚。”
王德志向记者介绍,尽管农民工收入低、消费能力有限,但他们却具有很强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欲望,消费在农民工的文化认知中是他们脱离土地和农村,融入城市的重要标志。
“别看收入低,农民工中也有购物癖呢!”王德志兴奋地说,“那人就住在村头,没事就来买东西,什么都买,反正也不贵,这是他的乐趣。买多了用不了,他又捐回来。”
有尊严的帮助
为了满足农民工的“更高的需求”,同心互惠超市对衣服、床上用品、鞋子等不同用品设置了详细的捐赠标准,坚持不接受有破损、霉变和不能正常使用的物品,并鼓励捐赠者将物品做清洁处理。
“你穿破了的衣服不穿了,就拿来捐,那别人愿意穿吗?”让每一位劳动者都能有尊严地生活,是王德志和他的工友团队提出的愿景。鼓励爱心人士进行“有尊严的帮助”,对捐赠物品进行筛选,成为他们设定“尊严”门槛的重要环节。
每件捐赠物品在进商店货架之前,都会经过筛选、分类和必要的清洗、修补。“破破烂烂的再便宜也没人买啊!”在仓库工作的大姐向记者介绍,在所有捐赠物品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物品因为破旧损坏被淘汰。一位正在挑选衣物的大姐拿起一件衬衣对记者说,“你看上边这块斑,这个我们就不要,谁不想穿干净的啊?”对一些贴身的衣物,同心互惠超市还会进行紫外线消毒。而商店销售人员告诉记者,尽管经过挑选和处理,仍然有三分之一的物品长期无人问津,最后只能当做废品处理。
除了社会捐赠的二手货物以外,同心互惠商店还尽可能拓展新的捐赠源,不少企业与商店建立了联系,有的企业会向商店捐赠全新的商品。
为了满足农民工多元的消费需求,同心互惠商店在衣物等主要商品之外,还提供书籍、电器、玩具、工艺装饰品甚至乐器。玩具是经常出现在同心互惠商店门口三轮车上的商品,也是最受农民工子女喜爱的商品,但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商品都卖不出去。“小孩子都爱围着看,但大人不让买。每次到最后我们都白送了。”
在王德志看来,他们服务的群体是社会中最基本的建设力量,却遭受了与他们贡献所不相符的歧视和边缘化。“农民工这个词起初是中性的,但现在已经变味了,一说农民工就联想到脏,我就要卖干净漂亮的衣服!”
难念的慈善经
同心互惠商店创立7年来,在北京共发展出14家门店。按其平均售价为市场价10%的标准和过百万元的年销售额计算,它已经为农民工节省了超过1000万元生活开支。
然而,同心互惠商店一直没有明确的身份。“民政局我们跑了很多次,但因没有挂靠单位,所以得不到承认。”由于缺乏认可,同心互惠商店始终面临着尴尬的身份困境,最终只得把自己定位于社会企业,在工商部门办理了一系列手续。这也是国内大多数民办“慈善超市”普遍面临的问题。
据记者调查了解,民政部创办的同类型的“慈善超市”一样面临着经营的困局,无人知晓、门庭冷落。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多数持爱心卡前去购物的低保户在消费额度用完后,便不再光顾。为了打破困局,民政部日前发布了《关于创新慈善超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社会化管理和运营的发展方向。
在这座由民间和官方身份构建起的围城中,王德志已经放弃了同心互惠商店成为慈善机构“正规军”的念头,但同心互惠商店仍然在帮助着无数普通的农民工实现他们的“进城梦”。
[责任编辑: 王君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