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4月26日讯(记者 徐磊)近日,公安部针对非法集资问题公布六类典型手段。其中,“收藏品高价回购”被明确界定为非法集资的手段之一,消息一出,在业内引起轩然大波。
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副局长韩浩表示,以高价回购收藏品为名的非法集资,主要是以毫无价值或价格低廉的纪念币、纪念钞、邮票等所谓的收藏品为工具,声称有巨大升值空间,承诺在约定时间高价回购,引诱群众购买,然后携款潜逃。
有业内人士指出,某些文交所、艺术机构一直在打法律的“擦边球”。那么,这次公安部如此明确表态,会对艺术品市场产生什么影响呢?
高价回购是骗局
“高价回购”、“溢价回购”等口号已经屡见不鲜,成为很多艺术品公司招揽顾客的“制胜法宝”。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听起来诱人的口号背后,有可能涉嫌欺诈,甚至是非法集资。
随着艺术品市场的蓬勃发展,收藏品也成了诈骗集团的“掘金场”。一些别有用心的市场人士打着“高价回购”的幌子,诱骗初涉收藏的消费者,或者老年人出手购买,其中不乏一些看似正规的艺术机构,让消费者防不胜防。
前段时间,国贸某写字楼里的一家文化公司,通过看似正规的办公场所和艺术展厅以及“高价回购”的承诺,成功获取了消费者的信任。然而等消费者满怀热情来兑现时,才发现早已人去楼空了。
其实,这种诈骗方式并不在少数。2013年8月7日,警方出动60辆警车查封“华夏国博国际收藏品文化交流中心”。据悉,“华夏国博”除了非法收集公民信息、销售赝品外,还有一点就是合同诈骗,以“高额收益”或者“高价回购”等方式来欺骗消费者。
保值回购也涉嫌欺诈?
公安部对“高价回购”表态之后,有业内人士分析“保值回购”也同样涉嫌欺诈,甚至是非法集资。那么,这种推测究竟有无依据呢?
2013年双十二期间,淘宝网与天仁合艺联合推出“跟着大佬去买画”专场,最大的噱头便是“保值回购”。关于“保值回购”的热议,可谓众说纷纭。艺术品投资与鉴赏专家吕立新十分看好“保值回购”的前景,他指出,艺术品回购不仅保障了投资者的本金安全,同时也保护了投资者的机会成本。
但与此同时,这种方式也遭到了业内人士的广泛质疑,认为“保值回购”可能是噱头炒作,所谓的拍卖也不过是“作秀”而已。对于坊间的热议,中国经济网记者向喜马拉雅美术馆创始馆长、天仁合艺艺术总顾问沈其斌求证,然而电话一直处于无人接听状态。
无独有偶,除了艺术机构,一些文交所也开始涉水“保值回购”,比如广东省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按照规定,“如果投资人购买艺术品后,在一定时期内市场价格低于发售价格,可将产品按购买价退回发售人”,这种看似诱人的方式背后,是否隐藏了什么呢?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副院长刘双舟在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指出,保值回购有很多形式,比如原价回购,或者加价回购等。“回购”本身没有问题,对收藏家而言是一种保障,这种担保的方式可以有效降低投资风险。但是一些人将艺术品作为一种抵押、放贷的载体,借用“回购”的形式掩盖了非法集资的目的,这种负面的东西肯定会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
“回购”乱象会规范吗?
有业内人士调侃,以后“回购”一词滥用的比例会大幅缩水了。公安部对于艺术品“高价回购”的表态,对艺术品市场是否能起到立竿见影的规范效果呢?刘双舟表示,短期内不会有什么影响,人们可能会选择观望,收敛一些,但这只是一种警示,还谈不到规范的层面。
刘双舟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回购”这种现象是一直存在的,只是规模大小不同罢了。究竟是不是违法,还是要具体分析。比如,有些买家并不将作品取走,而是采用代理投资的形式,这种不是真实交易,非法集资的嫌疑更大一些。但是,出现问题的是艺术机构,而不是艺术品市场本身,不能因此牵连到正常的市场交易。
“回购是否违法,关键取决于回购的本意,或者动机。当然也存在一种情况,资金链断裂后选择跑路,但对于回购不能一概而论。其实之所以上当受骗,还是因为投资心理太急切。在选择艺术机构的时候,要注意对方的资质、实力,以及行业内的口碑等,不要被高额回报蒙蔽了双眼”,刘双舟表示。
[责任编辑: 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