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建议: 货币政策不宜过度放松 推动供给侧改革 乃当务之急
近日,在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经济学家们就经济增长、汇率目标、货币政策等热门话题进行了讨论,并对下半年经济形势给出了预判和政策建议。
不少经济学家认为,下半年达到GDP增速6.7%左右目标问题不大,但政策的支持方式和支持力度则应谨慎考量,尤其是货币政策不可过度宽松。年内或可降准1-2次,而降息更应当慎之又慎。同时,有效推进供给侧改革是当务之急。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由各金融机构的首席经济学家组成,国务院参事夏斌担任论坛主席。
今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2016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7%。目前,多家机构预测二季度GDP增速为6.7%,与一季度持平。
渣打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丁爽表示,考虑到我国和其他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政策空间,估计达标问题不大,但这并不表示我们是乐观派。因为在外需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实现增长目标需要政策的支持。
但是,政策的支持方式和支持力度则应谨慎考量,尤其是货币政策不可过度宽松。5月广义货币(M2)余额146.17万亿元,同比增长11.8%,社会融资存量亦回到13%以内。丁爽指出,13%的货币和社会融资总额增长目标相当于7%~8%的名义GDP增长,一季度货币政策的宽松程度超出预期,故近期转向更加稳健。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货币政策稳健中性,兼顾降杠杆、控泡沫和稳汇率等多重目标。反过来说,货币政策如果过度宽松,可能吹大房地产等资产价格泡沫,不仅会带来短期市场波动,还将增加中长期风险隐患。
对于外界普遍关注的降准、降息,连平建议,年内可降准1~2次,仅限于对冲外汇占款减少所带来的流动性不足。降息更应当谨慎。除非有严重负面冲击,否则不宜进一步调低基准利率。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也认为,持续放水绝非推动经济增长的长久之策。但现在从全球来看,央行都沉迷在货币放水中不可自拔,化身为经济增长的使者,因此要“长痛”还是“短痛”是各国都面临的一个抉择。
也有经济学家提出,GDP增长目标应该重新考量。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说,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能维持相对于发达国家和全球经济高3~4个百分点的增速已属不易,没有必要再加码。何况稳增长的主要目的是保民生,应以整体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为主。野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扬也建议下调GDP增长目标,放弃不必要的信贷宽松,避免进一步吹大房地产泡沫和长期金融风险。
与此同时,多名经济学家表示,有效推进供给侧改革是破解中国当下经济问题的当务之急。
汇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强调,各项改革,包括去产能、清除低效国有僵尸企业等力度还需增强。建议加大减政放权的力度,明确政府和市场各自的定位,降低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投资的“隐性”干预;提高地方政府积极性,尤其应当为地方政府官员提供合适的激励机制。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关注如何在短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摩根大通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建议,可以成立一个特别基金专门用于城镇化和户籍改革中社会保障体系的均等化和完善。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则建议,设立一只10万亿量级的“补短板”基金,或称公共服务均等化基金,投向教育、医疗、就业、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兼顾公共住房、旧城改造、智慧城市等。通过对公共服务的投资,带来新的生产力和新的需求。
[责任编辑:李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