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通获批后,A股板块有序轮动。昨日,前期走强的地产板块出现回调,但次新股、三网融合等板块涨幅较大。部分机构认为,深港通无疑将利于资金进行全球配置。在“资产荒”的大背景下,资金流动博弈将催生更多投资机会。
投资者偏好有玄机
对投资者来说,深港通获批之后,市场存量资金博弈的胶着状态有望改变,增量资金的动向成为左右大盘的重要因素。分析人士认为,A股、H股并不会因深港通而出现估值上的弥合,更多的是投资者偏好的博弈以及弥合。
深港通带动的增量资金相对有限。安信证券认为,深港通将提振市场情绪。深港通推出还需要4个月左右准备时间,预计12月正式开通。借鉴沪港通的运营情况,其带动增量资金或有限。沪港通自2014年11月开通以来,港股通资金净流入金额累计达3057亿元,而沪股通资金净流入金额为2421亿元。从投资余额占比的角度看,2016年以来沪股通单日余额占比平均值为95%,而港股通单日余额占比平均值为91%。
回顾2014年沪港通宣布启动和正式实施前后的市场表现,可以发现在沪港通宣布启动前后上证综指小幅反弹且AH溢价小幅提升,但波动幅度不大,很快又进入寻底期。直到沪港通实施前两个月市场才逐渐启动,并在沪港通正式实施前后进入加速上涨阶段,AH溢价率也在这个时候大幅提升。这表明消息对市场的影响仅限于短线,资金对市场才有根本作用。此外,深港通不再设总额度限制,每日额度与沪港通现行标准一致,即北向每日额度130亿元人民币,南向每日额度105亿元人民币。由于沪港通开通至今,北向总投资额度仅使用50%,相对于沪市23万亿元的自由流通市值所占比例不足1%,所以不能改变A股存量博弈的格局。
投资者如何把握两地市场互联互通的机会?中信证券认为,不同的市场风险偏好,源于投资者群体特征。港股投资者对股票的定价判断更接近成熟市场定价体系,对标其他市场类似公司估值,而内地投资者多对标内地相似标的。AH折溢价与对应的股票交易活跃度(换手率)成正比。海外资金投资港股,将其作为投资内地资产的一种替代,港股的风险溢价也取决于全球投资者对新兴市场的判断。相较而言,A股更受到内地流动性影响。两地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后,投资者结构预计不会产生根本变化,所以短期内难以改变AH股现状。两地金融开放所带来的投资机会,并非来自套利折溢价差,而是来自于弥合风险溢价,即两地投资者偏好差。
可喜的是,A股场外资金正加快进场步伐。投保基金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周(8月8日至12日)证券保证金净转入161亿元,连续三周保持净流入,而上周投资者开户数也环比大增逾三成。
后续政策值得期待
分析人士认为,沪港通、深港通的总额度限制取消,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资金南下与北上没有天花板,资金流动性受到的限制将更小。未来机构投资者发行深港通相关产品受到总额度限制较小,流动性会更好,将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其中。
另外,估值差异理论上会逐步抹平,对于同一只或同一类可比价的个股,资金可以较为自由的做出选择,不必受到额度限制。当前,恒生国企整体股息率有4.5%,内地险资南下寻找高收益品种的动力仍在。
部分机构认为,深港通开通将使标的范围更广,投资者选择更丰富。出于控制风险的原因,在深港通开通初期对创业板投资者准入有一定限制。未来随着监管的完善,这一现在有望放松。
不过,光大证券表示,相关概念股(尤其是金融板块)近期已经积累一部分涨幅,获利资金套现压力将显著高于那些确认进入开放名单的恒生综合指数小型股标的。深港通并未开放全体恒生综合指数小型股。按照市值大于50亿港元的要求测算,小型股中将有96只个股无法进入深港通的开放名单。在等待开放的4个月左右时间内,部分市值距离50亿不远(例如40亿以上),或基本面优良、投资者持续认可其成长价值的标的,也有可能利用这个时间窗口提高其市值,从而具备一定交易价值。但就整个市场来看,深港通政策超出市场预期,短期可以提高港股市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然而,随着恒生指数已超越估值中枢水平,港股市场后续上涨空间可能无法超越2014年至2015年。
申万宏源认为,理解深港通的意义,不能局限在操作细节,不能局限在有多少资金北上、有多少资金会南下等层面。深港通、沪伦通尽快得到推进的最大意义,是显示出上海、深圳有条件通过不同渠道向海外市场开放,不同地区加快与国际市场接轨。在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账户开放的大局下,境外投资者是否会持有人民币,急需可用于自由投资存量稳定的市场,一个可进可出的优质资产池,沪深两市与银行间市场正逐步担起大任。
该机构认为,目前来看,还有两方面政策有待落地:一是为个人投资者的跨境投资创造渠道,包括QDII2试点;二是允许非居民在内地市场发行除衍生品之外的金融产品。之后,预计MSCI的推进也会更为顺利。深港通的意义在于,一是满足了投资者多样化跨境投资以及风险管理需求;二是利于促进内地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吸引更多境外长期资金进入A股,改善市场投资者结构;三是有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机构动向暗藏热点
分析人士表示,从锂电池、量子通信等热点概念的炒作到近期地产举牌概念,大资金似乎总能抢得先机,获得丰厚收益。在热点轮动的背后,是资金迫切寻找优质标的应对“资产荒”。在他们看来,有了深港通这一通道,全球资金流动配置将更为便利。如果深港之间的投资偏好出现预期差,则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个被资金重点关照的洼地。
一位资深私募人士透露,当前的投资只有两条准则:一是找到绝对的好公司,尽可能长时间持有;二是对烂公司大举介入,进而控股重组。在市场监管对并购重组资本玩家更为严格的情况下,后一类的投资思路遇阻,因此价值投资重回视野。深港通的开通必将加速体现这一投资思路。考虑到港股目前的估值水平,南向开放对资金或更有意义。两地估值差最大的行业集中在TMT和可选消费等领域,深市的优质蓝筹股将更受青睐。
在具体投资建议上,兴业证券表示,投资者可战略性配置绩优价值股。例如,汽车、医药、养殖、商贸零售等板块中的补涨大消费龙头;偏基建类,尤其是由PPP推动的,受益于稳增长和调结构能形成合力的建筑、环保、市政园林等板块;高股息高分红、现金流稳定、具有配置价值的类债品种,包括水电、高速、铁路、地产等板块。
虽然近日券商股反弹,但分析师预计深港通短期对券商业绩影响微弱。2015年全年,港股通累计交易额为6203亿元,而去年A股日均交易额就达10929亿元。2016年以来,港股通日均交易额为23亿元,而同期A股日均交易额为5702亿元。也就是说,港股通交易额对券商业绩影响微弱。但长期来看,受益于深港通总额限制的取消,券商业绩受益程度将逐步提升。
兴业证券分析师张忆东认为,考虑到目前港股股息收益率处于历史高位,且每年6月至9月密集派息,恒生高股息率指数长期来看是长跑冠军。因此,投资者可积极布局高股息率蓝筹股,特别是自由现金流收益率大于股息率的公司,这意味着派息有保障。此外,可关注受益于内资出海配置需求提升的银行股。从港交所披露的数据看,银行板块是港股通途径下的首选及加仓方向,有望持续获得内地资金关注。估值和成长匹配度较高的成长股也可重点关注。特别是符合内地资金偏好,但在港股中未充分反映的细分行业龙头,包括互联网、医疗服务、教育、旅游等,一旦流动性激活将促进其价值重估。
[责任编辑:李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