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汽车  > 正文

荣威950瞄准公务车“第一阵营” 对标红旗车

2013-03-14 09:40 来源:中国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荣威进京,近来已经成为两会一道“风景”,善于营销的上汽本届,两会期间共有近100辆荣威950进京,成为20多家主流媒体的两会采访专用车。

  而在两个月之前,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培训会议期间,上汽乘用车公司副总经理蒋俊专门带队,从上海飞往北京,为前去参加培训的各省相关人员介绍和展示荣威950。

  作为第一个走中高端路线的自主品牌企业,荣威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将公务车市场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之一。但是,进入公务车市场,道路漫长而艰辛。上汽自主品牌历时五年,销量已达70万辆,在公务车市场,才刚刚揭开冰山一角,只有上海、山东和江苏三个省份购买了少量的公务车。

  随着公务车市场向自主品牌倾斜,上汽也加紧了深入公务车市场的步伐。一方面,为了能与即将公布的公务车采购目录修订版规定的一般公务车配置1.8T以下的规定相符合,荣威950在推出了2.0、2.4和3.0的版本后,已在着手开发1.8T的荣威950,将

  于2014年推出;另一方面,上汽乘用车公司的大客户部,已在第一时间与公开表态支持公务车采购自主品牌的地方政府进行接洽。

  等了五年

  公务车采购向自主品牌倾斜后,上汽乘用车已获益。记者了解到上汽乘用车荣威品牌147辆荣威W5车型已被某部委所采购,正式成为该部委的公务用车。

  上汽进入公务车领域可以说是领先一步。从荣威750起步,就以优雅沉稳大气的风格瞄准公商务车市场。“作为自主品牌,从出身那一刻起就感觉在公务车市场有先天优势。所以,在规划中,一直考虑要进入公务车采购领域。”上汽乘用车公司荣威品牌总监刘涛告诉记者。

  延续荣威品牌公商务市场定位,去年4月,上汽在公务车市场再次重拳出击。在Global E全球战略平台上开发了“首席行政座驾”荣威950,正式进入高端的公商务市场。

  为了更准确快速地切入公务车市场,上汽乘用车公司仔细研究了公务车市场的特征,在一份内部文件中,上汽分析了以奥迪为主的产品,能大规模进入公务车采购名单的原因。

  除了“官本位制”和对品牌的盲从,还有两个现实因素,一是2012年前,20万元及以上的公务车市场中,虽有自主品牌车型,但其产品力未能满足公务用车的功能性需求,使领导难以选择;二是“公务车管理办法”规定省部级官员配车8年一换。公务车的使用效率高使得采购更偏向于品质可靠、性能优越、可信度高的豪华车。

  政府公务用车需有良好的品牌形象,可是,我国的自主轿车工业由于起步较晚,自主品牌轿车在很长时间内的确存在低质低价的问题,这使得合资品牌长期占据“官车”之位。

  “我们首先要能打造出与公车市场主流产品如君越、帕萨特等合资品牌高端车,直接竞争的车型,甚至接近以奥迪A6为首的豪华车的产品,才能强占高端公务车市场更多的份额。”上汽内部人士透露。

  “叫板”红旗

  1.8荣威950正式上市之后,上汽能借此产品顺利进入到副部级以下的一般公务车市场。目前,上汽乘用车公司的大客户部正和经销商一起,对上海、江苏、河北、湖南、四川等地的政府采购市场进行重点推进。

  不过,进入公务车市场,上汽仍面临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一是早年就代表我国最高端公务车形象的“红旗”,正在以全新的设计抢占公务车市场;二是以北汽绅宝、广汽传祺为代表的,与荣威定位相当的自主品牌也正在想方设法进入这一市场。

  针对目前公务车市场的竞争格局,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北方的一汽红旗定位在16万以上的公务车市场,预计其将取代原来奥迪所占领的“第一阵营”;而包括南方的广汽传祺和东部的上汽荣威则有望在16万元以下的公务车市场占据重要地位,取代原来的帕萨特和君越占据的“第二阵营”。

  不过,对于这样的说法,上汽乘用车内部人员并不认同,“消费者对车辆购买的选择,性价比永远放在第一位”。相比奥迪A6等,荣威950的性能毫不逊色,价格却仅为奥迪A6的一半。

  与红旗相比,虽然从历史上看,红旗品牌具有中国公务车第一车的口碑,但由于此后红旗一直都没有量产,也没有走上市场经受过消费者考验;相反,荣威已经是一款上市的车型,拥有70万车主,经受了市场考验,加上售后服务体系完善,所以应该比红旗更有竞争力。

[责任编辑: 雍紫薇]

视 频
  1.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称“穷得只剩钱”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近日,浙江义乌一名男子在网上不断炫富,还用百元大钞点烟...

  2.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关注台湾食品油事件

股 市
台湾| 大陆
    台股17日开盘涨44点 为8538点
服务专区

投资流程办事指南往来手续联系我们Q&A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