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海归科研人员的妻子向记者透露,自己吃饭的发票也可以给丈夫走科研项目报销掉。”——近日一篇报道中引用的这个说法引发舆论关注。如何管好用好科研经费的讨论再度发酵。
科研现在“不差钱”?
“2012年,全社会研发支出突破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1.97%,中央财政对基础研究投入328亿 元。”在日前举行的“加强科技计划经费监管暨科技部2013年科研经费巡视检查启动会”上,科技部部长万钢透露了这组数据。
数据背后是近年来科研经费投入的增加,“科研现在不差钱”的说法也随之浮现。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下称大化所)科技处处长蔡睿表示,确实近几年全社会用于研发活动的投入大幅增长,科研条件明显改善。“但也应看到,全社会用于研发活动的支出中,企业的研发支出占到74%以上,科技界占的比例不高,真正意义上的创新研究经费比例也不高。而且,我国的科研队伍迅速壮大,2012年研发人员总量达320万, 人均科研经费仍不多。”
他以大化所为例说,该所在“十二五”期间,要实现在化石资源优化利用等洁净能源领域,持续提供重大创新性理论和技术成果,建设世界一流研究所的目标,“在科研平台建设等方面还需要资金,存在经费缺口”。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王海波认为“不能一概而论”。“有些领域确实‘不差钱’,有些领域则存在投入不足,而个别领域甚至不是‘不差钱’的问题,而是如何避免浪费的问题。”
“科学研究是创造性的劳动,资金投入只是一个重要方面,智力投入更为关键。现在有一种情况是,拿到钱后,就在考虑如何完成验收,而不是按科学规律去做。殊不知,资金投入和成果产出并不成正比。用管理工程项目的办法管理科研,影响了科研人员的创造性发挥。只有当经费投入成为支撑创造性劳动的活动时,才能成为真正的科研投入。”王海波就曾邀请专家对本单位自立项目进行评价,其中只花了6万元的项目被评价“做得好”,“经验就是尊重了科研规律”。
[责任编辑: 吴晓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