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专家视角  > 正文

刘煜辉:预计2016年地产销售占GDP至8% 经济可承受

2014-10-17 09:42 来源:财经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预计2016年地产销售占G D P比例可能回归至8%,而2013年这一比例是14.31%。按照这个调整预测,意味着2016年地产销售可能要比2013年萎缩29%。如果处置得当的话,即价格调整些,销售面积萎缩的压力就会小一些,或许每年还能保持卖10亿到11亿平方米的房子,这样的调整进程对经济增速的影响应该是可承受的。

  今年以来,银行资产质量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并且房地产风险催升了不良贷款。在经济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如何看待目前的金融风险?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社科院教授、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微博)。

  《经济参考报》:今年,房地产贷款的风险被监管层高度警惕,目前,房地产在政策层面以及银行信贷投放方面,随着经济形势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您如何看待房地产行业的信贷风险?

  刘煜辉:房地产下行周期恐难以改变,这不仅仅是房价本身的调整,更重要的是,2008年危机后中国经济启动的非贸易部门(包括房地产行业)快速膨胀来保增长的政策已经不可持续。

  单从价格看,这一轮调整可能要持续3年。中央改革领导小组做了部署,财税改革将在未来3年完成基本框架,这意味着,经济会逐步降低对房地产和土地财政的依赖。我们也做了一个预测,预计2016年地产销售占G D P比例可能回归至8%,而2013年这一比例是14.31%。按照这个调整预测,意味着2016年地产销售可能要比2013年萎缩29%。如果处置得当的话,即价格调整些,销售面积萎缩的压力就会小一些,或许每年还能保持卖10亿到11亿平方米的房子,这样的调整进程对经济增速的影响应该是可承受的。到2016年,理论上,经济增速基本能保持在8%左右的水平。

  实际上,房地产进入下行周期将倒逼体制内两大领域的出清,即重化工业过剩产能收缩和地方债务收缩。下一阶段,中国一定会进入经济杠杆调整的过程,为保证在可控的状态下进行,需要一整套货币金融政策的机制安排,用央行的语境表述是,用一个更加稳健、审慎的货币金融环境,为“转方式、调结构”创造良好的条件和基础。我认为,隐性的一系列货币金融的机制都在形成当中。在这一套机制的安排下,中国经济的尾部风险正在下降,某种程度上讲,当前股票市场上涨可能正在反映这种预期,是具有合理性的。

  《经济参考报》:从宏观面上看,今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强调要降低实体企业融资成本,缓解企业“融资难”,应该如何理解当前国内金融供需的结构性失衡这一矛盾,以及高利率背后隐藏的金融风险?

  刘煜辉:融资高利率的本质是经济效率在下降,信用的配置效率在快速衰退,货币流通速度降低后,如果维持原有的增量水平就需要更多的货币。

  当前,地方政府和国有部门通过各种方式控制土地、矿产等要素的价格,并控制着税收、收费、准入等对经济和金融活动有着绝对影响力的多种要素。因此,它能将要素价格压至均衡价格之下,能将利率压至自然利率之下,从而扭曲微观的投资回报,于是信用跟着回报走,中国的财政和准财政活动具有极强的货币创生性,这就是经济学家们常讲的货币供给“内生性”,我称之为“财政决定信用”(货币需求),财政风险最后都转化为金融风险。另外,某种程度上,房地产是地方政府融资机制的安排,也就是说,只有将地产商的债务转化为房地产投资,最终才会变成地方政府的收入,进而撬动银行支持投资的杠杆。     

  所以人们看到中国金融体系目前存在两个典型特征,首先,借贷主体是与政府相关的机构(地产融资最终也是转化为政府的收入);其次,金融机构的高管与政府行政序列的官员没有本质区别,这样金融系统资源分配的效率非常低。

  从宏观调控的角度看,在现有体制下,正如周小川行长所讲的,存在着大量软约束的主体,比如产能过剩的国有部门,比如商业银行,在财务上都或多或少有比较强的软约束特征。所以周行长也讲,现在融资市场借钱的主要是两类人:一类是利用行政权力占有资源,比如一些大的国有企业,通过低成本融资,然后转手做资金掮客的生意,做影子银行的生意;还有一些是借钱不怕贵的。当这两类人在融资市场成为主体的时候,融资市场剩余的资金量就会缩小。其实,还有很多需要金融支持的实体部门、有效率的部门,得不到融资,因此,利率会水涨船高。我觉得,央行对于当前体制弊端的认知应该是非常清晰的,是一个软约束的环境。

  大家看到,在过去一年多,央行频繁地使用针对货币市场的资产端调控操作,但是对负债端的操作很少。尽管市场有频频降准或者调低利率的声音,但央行仍然能够保持相对强的定力,主要在资产端进行调控,这其中的根本原因不是来自于经济,而是来自于体制。

  《经济参考报》:近年来,影子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另一大融资渠道,监管部门在加大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力度,您如何判断目前国内影子银行的风险?

  刘煜辉:其实,中国没有所谓真正的影子银行,绝大部分都是银行的“影子”,即监管套利,银行进行会计科目的转化,隐性地增加杠杆。监管层对银行理财、同业业务等强化监管,实际上让监管套利加杠杆的路径被封杀,中国的商业银行将走向依靠风险定价能力和主动资产管理能力(理财+证券化)来实现竞争力的方向。

  另外,直接融资也将由此进入发展快车道,中国的金融结构将逐步发生深刻改变,货币与信用开始分化,中国金融进入“货币少增,信用增”的状态,实质上,是银行作为信用和债务中介的作用开始减弱,商业银行业务投资银行化成为大势所趋,中国银行业主动资产管理的时代开启。从这个意义上讲,真正的中国影子银行发展时代才刚刚开始。

[责任编辑: 林天泉]

视 频
  1.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称“穷得只剩钱”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近日,浙江义乌一名男子在网上不断炫富,还用百元大钞点烟...

  2.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关注台湾食品油事件

图 片
    服务专区

    投资流程办事指南往来手续联系我们Q&A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