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岗是深圳最大的客家聚居区,历史悠久,古建筑、古村落较多,而龙岗街道又是龙岗区内古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较为集中的区域,除了拥有深圳最大的客家围屋——鹤湖新居外,文物普查显示,龙岗街道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点共有55处,这些文物保护点淹没在周围的民居、厂房之间,保护环境令人担忧。
与此同时,龙岗街道也是龙岗区辖区内城市更新项目较多的街道,为了加强对不可移动文物点的保护,龙岗街道在全区率先成立了文化遗产办,加大宣传力度,并在合理利用这些文化遗产方面积极开始探索。
现状 “原来还有这么多精美的老建筑”
璇庆新居位于深圳市龙岗镇兰水茔沙背坜村,为马来西亚华侨邱满所建的家族居所,因主人邱满字璇庆而得名。建筑结构是三堂两横两炮楼围屋,新居完工于1936年,西洋式廊柱、巴洛克式山墙、中式庭院,具有中西合璧的气息。目前整个建筑已被埋没在周围的民居、厂房之间,保护状况堪忧。
璇庆新居只是目前龙岗街道众多不可移动文物点中的一个。根据龙岗区提供的数据,龙岗街道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点共有5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外(鹤湖新居),其中古建筑39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3处,古遗址2处、古墓1处,分布在七个社区,南约10处,南联9处,新生6处,龙东3处,龙新12处,同乐6处。“很多人看到我们名单目录上的照片,都会惊叹龙岗街道除了鹤湖新居,原来还有这么多精美的老建筑。”龙岗街道文体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这位负责人表示,自2012年文物部门公布了不可移动文物点之后,街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在上级业务部门的规定和指导下,建立了街道文物管理制度、档案制度、巡查制度等相关制度,“我们逐一核实辖区内现今55处文物保护点的详细位置、文物点存在状况以及文物基本数据;同时建档建制,对辖区内文物档案资料进行了分类和分区域,建立一物一档一简介,统一归档。此外我们也完善了登记文物点安全责任体系工作,进一步对每个文物安全责任落到社区、居民小组以及房屋的所有人或所有权人。”
“街道领导很重视这项工作,经过街道的大力宣传,目前社区和居民对文物点的保护意识明显增强。”龙岗街道相关人士表示,以前出现过旧改项目拆除老建筑的现象,现在旧改,涉及到文物点,开发商都会被告知在没有相关部门审批许可的情况下,不可擅自拆除文物点。
困境 大部分老建筑出租给外来人员
环水楼位于龙岗街道龙新社区“兰水坣”村,背靠求水岭,是一座典型的客家城堡式围屋。这座颇具规模的客家围龙屋在1880年开始修建,两代人用了18年才建成完工。环水阁楼占地约10亩合6000多平方米,因前有无名小溪绕屋而过,故称“环水楼”,但河在1993年被填掉盖屋。据当地老人回忆,环水楼当年相当热闹。数十户人家生活在一起,大家生活和睦,忙完活后,大家就会在屋前的大树下聊天。而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陆续搬离,热闹的环水楼逐渐冷清,楼内开始长出杂草,许多墙体脱皮,部分屋顶瓦片坍塌开了“天窗”,成了收废品人员的聚集地,颓败之象日趋严重。
环水楼现状颇具代表性。记者了解到,目前有不少文物保护点由于年代久远,缺乏维修,已经处于危房状态,绝大多数都租给外地人使用,很多是租给废品回收人员,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
据介绍,文物保护点的社区责任主体不够明确,缺乏完善系统的管理和相应的经费,是困扰保护工作的一大困难。龙岗街道有关人士介绍说,目前不可移动文物点没有任何经费点对点保障,只能维持现状,由房屋权人自己修护,有些维护可以向政府提出申请,但要真正申请下来很困难。
“而且这些老建筑的业主也希望能够旧改,毕竟旧改带来的财富比出租要多得多,这也增加了保护的难度。”有业内人士表示。
为加大对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点的保护力度,龙岗街道设置文化遗产办(含物质和非物质遗产),这是目前在街道层面全区唯一的一个对口区文物办的机构。“不过,缺乏专业人才和专业队伍,队伍建设不完善,致使有些业务开展比较困难。”
出路 积极探索合理开发利用
面对着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这些带着历史沉淀的文物点除了加强保护,能否在新时期合理开发利用,使其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呢?
“它就这样荒废下去,实在太可惜了。”环水楼日益破败,环水楼的看护人叶端雪老人感叹道。他做好日常的清理维护工作,还四处走访,花了4年时间整理出了5篇有关环水楼的文献资料,并向龙岗街道相关部门递交了这些材料,希望得到政府的帮助。
“看到叶老提交的相关资料,街道领导十分重视,组织相关部门对‘环水楼’进行了专题调研,并邀请区文体旅游局领导前来参观考察,目前‘环水楼’已经成为龙岗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又顺利通过了龙岗区‘不可移动产文物保护点’的审核。”龙岗街道一位负责人说。龙岗区负责人也提出,希望能够对这些文物点进行科学开发,让这些老建筑重新焕发生命力。
业内有关人士表示,对于环水楼这样的老建筑,可以由政府出资将其租下来,在不改变建筑原来结构、原貌的前提下,进行整治、修缮,做成一些简易会所,供社区居民休闲娱乐,进行文化活动,“而且创作基地这一类的文化活动点也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老建筑。”
也有人士建议说,如果一些不可移动文物点所属区域需要进行城市更新,可以引导开发商投资,在不改变建筑原来结构、原貌的前提下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利用,“比如做成社区博物馆、社区会所等。”
“当然每个具体的文物点的情况不同,不同的点应该有不同的开发利用模式,可以先选取一些点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带动整个面上的探索,而这些老建筑也只有合理开发利用起来,才有利于更好的保护。”
南方日报记者 凤飞伟 通讯员 王强
[责任编辑: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