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地产  > 正文

地方版“国五条”细则密集出台 一线城市楼市或先降温

2013-04-01 09:29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3月31日,是地方政府公布“国五条”调控细则大限之日。

  截至发稿,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及重庆、厦门、合肥、大连、济南、贵阳、天津等城市已公布房价控制目标及具体调控细则。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人士指出,随着这些细则的落实,此前一路上涨的楼市有望进入调整期,而一线城市可能率先降温。

  记者注意到,在房价控制目标方面,各地标准不尽相同。其中,北京版细则被认为最严厉,2013年房价控制目标是“全市新建商品住房价格与2012年价格相比保持稳定,进一步降低自住型、改善型商品住房价格”;上海将房价控制目标设在“基本稳定”;深圳、天津、重庆、大连、厦门等城市则规定房价上涨幅度低于收入涨幅。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是目前唯一明确提出“进一步降低自住型、改善型商品住房价格”的城市。伟业我爱我家集团副总裁胡景晖解读说“相比2012年房价控制目标,此次明显剔除了保障房对价格的影响,使得调控目标更加明确和严格。”

  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则认为,各地公布的房价控制目标大致与其楼市热度相呼应,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偏紧,而重庆、合肥、厦门、大连等城市较为温和。

  在限购、限贷方面,同样是北京版细则更为严格,对原有限购政策进一步收紧,提出“本地户籍成年单身人士在本市未拥有住房的,限购1套住房;同时对二套房的首付比例进一步提高。”而其他城市的表述则以“继续严格执行国家、省、市商品住房限购措施”为主。

  此前业界最为关注的“计征20%个税”方面,除深圳未明确表述以外,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均提出,在能核实房屋原值的基础上,严格按照个人转让住房所得的20%计征。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地税局3月31日率先公布“个人住房转让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具体规定,针对不同房源对房屋原值作了具体划分。链家地产副总裁林倩认为此举无疑是“国五条”中最具力度的一项政策,将可能改变投资性购房者的长期预期。同时,由于存在税费转嫁的可能,刚需及改善性需求也会受到较大影响。

  林倩表示,北京版细则是在楼市持续回暖、量价齐升的背景下出台的,通过收紧个税、限制本地单身购房、提高二套首付比例等措施限制投资性需求,尤其是个税调整及单身限购的新政策将明显影响市场需求。预计二手房市场将有60%左右的需求受到税费调整影响,而且不同类型房屋的税费差距进一步扩大。新政执行后,成交量会明显回落。

  事实上,由于细则出台前的“抢搭末班车”效应,多地二手房市场一度出现交易高峰,在短时间内透支了楼市需求,随后交易量开始迅速下降。链家地产数据显示,3月下半月北京二手房市场新增客源量较上半月下降35.3%。上海中原分行数据也显示,二手房交易量在3月中旬达到峰值后出现递减之势。

  “交易成本会大幅增加。”21世纪不动产分析师黄河滔说:“比如100万元购房后,以200万元售出,按原先1%征税只需2万元,而按差额部分20%征税则要20万元”。如果卖方将税费转嫁买方,则相当于房价涨了18万元,交易成本上升必然会影响未来的成交量。

  中原地产市场研究部总监张大伟认为,地方版细则中,一线城市力度最大。“本轮市场反弹的主要表现就是一线城市房价上涨迅速,所以调控明显体现了差别化,而一线城市的力度也代表了全国的调控方向”。

  “此前市场主要关注二手房个税政策。目前来看,北京等城市的细则中针对新建住宅的力度甚至超过二手房,其他城市的细则也明显对新建住宅预售加强监管”。张大伟称,地方版细则出台及后续执行可能造成楼市量价齐跌,再加上产权登记等叠加政策,这次楼市调控力度不亚于2011年“其中,一线城市一季度过热的二手房市场将很快陷入调整期,房价很可能率先下调。”

  顾云昌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一二线城市政策力度之大超出预期。”他预测,今年房价总体将表现为一季度偏高,二季度停滞,三四季度逐步稳定。分类来看,二手房成交二季度将遇冷并呈直线下降趋势,三四季度逐步稳定;新房价格波动将相对较小,但也没有大幅上涨的可能。

[责任编辑: 雍紫薇]

视 频
  1.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称“穷得只剩钱”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近日,浙江义乌一名男子在网上不断炫富,还用百元大钞点烟...

  2.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关注台湾食品油事件

股 市
台湾| 大陆
    台股17日开盘涨44点 为8538点
服务专区

投资流程办事指南往来手续联系我们Q&A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