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沸沸扬扬的福喜事件不仅让食品行业经历了一场地震,对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来说,也是一次拷问。随着一些知名洋快餐品牌在中国涉及食品安全的事故屡屡曝光,也反映出监管部门监管乏力。有专家称,监管部门在实际工作中须化被动为主动。
有专家表示,记者一次卧底,就揭出如此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对当下的监管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无视相关法律法规,使用过期食品,固然有利益驱动的因素,而监管的涣散、乏力乃至沉睡,则加剧了企业公然造假的作为。而且手法还越来越隐蔽,就此次事件来看,企业甚至为了逃避监管制作了两本账,在没有内部爆料的情况下,日常监管很难发现,固定证据非常难。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朱毅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市场监督的抽样检查现在是我们国家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不过非常被动,如果能够监管前移,把监管重心放到源头,从原料开始管起,就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比如在英国,会把过期的肉拿去发电,消费者明明白白知道那些过期的肉都去到哪了,中国在这方面可能还属于监管盲区,不知道这些过期的肉有多大的量,去到哪里了。
专家还建议,要加强举报和投诉渠道的建设,加强抽查的力度和采用更隐蔽的方法,不能像福喜公司员工所言,监管部门检查的时候,“就像皇帝下去巡访,先打好招呼,老百姓排队,欢迎欢迎”,同时实现第一时间回应,化被动执法为主动出击。
朱毅表示,食品安全的监管难题在很多国家都客观存在,但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和水平都比周边地方相对于落后的时候,那些问题产品或者食品安全的问题往往容易在这个地方高发。这些跨国食品集团在本土化过程中学会一些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潜规则,实际上作为跨国连锁企业,辜负了监管者消费者对他们的极大的信赖。因此,食品安全监管需要组合拳,包括进一步加强对食品安全犯罪的打击力度,大幅度提高不法犯罪分子的违法成本,加强食品追溯的过程监管,末端监控关口前移等。
实际上,今年早些时候国家食药监局曾提出过三点要求,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督促食品生产经营者构建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要求食品生产企业全面实行原辅料采购使用、生产过程控制、产品检验、出厂销售等“全过程”记录制度,督促形成上下游食品质量安全可查询、可控制、可追究的追溯体系和责任机制。同时,以监督食品经营者落实进货查验和查验记录制度为重点,监督食品经营者落实法定责任和义务,督促食品经营者把好食品的进货关、销售关和退市关。食品零售做到进货有台账、登记全、信息准、可追溯;食品批发做到来源可查、质量可查、去向可查;食品现制现售做到经营合法、原料合格、操作合规。
[责任编辑: 林天泉]